趙華鳳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實驗幼兒園,福建 龍巖364300)
共情教學要求幼兒教師應當積極與幼兒家長展開溝通,了解家長在幼兒發展過程中所秉承的態度與內心想法,縮小與家長之間的教育分歧,做好幼兒教育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每個家長不同的特點,然后根據他們的想法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理念制定有針對性的合理教學目標及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家長便能與教師攜手,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提升。
由于自身素質與觀念的差距,家長在幼兒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他們不能給予幼兒教師很好的教學配合,就導致了幼兒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家長面臨著眾多幼兒家長消極的不配合態度,導致了幼兒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而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導致了家長不配合的因素也是各種各樣。比如說有些幼兒是留守兒童,長期與家中老人生活;或者是有些幼兒處于單親的家庭狀態,造成了情感上的缺失。
針對著多種原因,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聯系,詳細的了解每個幼兒的家庭情況。對于觀念落后的家長,教師應當加強與他的溝通力度,通過不斷的交流潛移默化地改變家長的觀念。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教師更應該給予幼兒所缺失的關愛,在生活以及學習中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幫助,和家長一起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使他們的成長免受缺憾。
由于教師與家長自身素質能力的不同,使他們在教育思想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這就導致了教師單純對幼兒家長進行理論開導,并不能使家長認同教師的教育觀點,也就更談不上教育配合了。甚至有部分家長,因為反感老師的說教,會反其道而行之的放縱幼兒,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根據這種現狀最重要的補救辦法就是積極創建與家長進行交流的機會,讓家長能夠實際體會到教師教學方法的實用性。比如將幼兒家長請到教學課堂中來,在教室后方設計多個座位,根據家長的時間安排陸續請家長來旁聽。
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家長便能清晰他了解到幼兒在課堂中的表現,并積極的意識到這種表現的利害關系,促使家長想要對學生進行糾正。在進行完課堂講課之后,有時召集幼兒家長在辦公室進行討論,積極了解每個家長對本堂課的看法,以及積極的教學建議。這樣,通過兩方的溝通促使著家長也負擔起了教育責任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督促教育。而教師根據家長反饋的教學意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畢竟最了解幼兒天性的還是家長,家長的意見對于教師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理論和觀念得不到實踐,對于教育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在幼兒園中,學校與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多種家園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促進教師與家庭的交流,以此達到攜手共同教育幼兒的目的。比如帶領幼兒去往敬老院,對老人進行關懷的思想教學活動,教師就應當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在幼兒對老人進行關愛與照顧的時候,教師就應當積極與家長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溝通,觀察幼兒的行為,教師向家長說明這種行為會影響著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并說明如果幼兒養成尊老愛幼的精神,那么他一定也會在以后體貼父母,尊敬老人,背負起社會責任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教師在活動中應當積極抓住機會,對家長進行教育觀念的分享,以求達到與家長的情感共鳴,提升家長的教育配合度。在活動中,教師也應當積極詢問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比如看到孩子在敬老院的表現,詢問家長幼兒在家中是否也會尊敬家中的祖父母,是不是對待親朋好友態度也很好,和身邊朋友的關系怎么樣。老師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學生的行為與思想,分析這些行為思想產生的原因,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補充,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與品行。同時在活動中,由于教師與家長溝通機會的增多,也會使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只有教師與家長消除了彼此之間的芥蒂,才能有效推進幼兒教學的良性發展,實現幼兒道德思想價值的全面提升。
總而言之,想要對于幼兒實行有效的教育,教師就應當注重與學生家庭之間的共情教學方式,通過多種途徑深入了解幼兒的家庭背景,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時積極創建多種教學溝通機會,讓家長對于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了解,使教師的教學方式更讓家長信服;最后,學校應當積極開展多種教學活動,讓教師、家庭與幼兒都積極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幼兒與家長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雙方便更能理解與體諒對方的觀點立場,實現共情教學的能力提升,在家園共育的情況下,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