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平 龔文秀 龔海婷
(四川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四川 成都610068)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發展指南》均提出幼兒園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活動空間,支持幼兒自主選擇、主動學習,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完整兒童”是指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兒童,強調要從整體出發,尊重幼兒主體性,在完整的環境中促進幼兒完整的發展。因此,結合我園地理優勢,我們開始拓寬幼兒園教育空間,豐富教育內容,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開展活動,促進幼兒完整發展。
基礎活動空間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來說仍遠遠不夠,需要我們拓展活動空間,合理利用園內空間,開發周邊環境空間。
自然資源貼近幼兒生活,直觀豐富,孩子們可以通過與周邊自然資源材料的直接互動獲得直接經驗的積累。
幼兒在與自然材料的互動過程中,了解自然,進而萌發幼兒對自然的喜愛之情,增強適應能力。
“戶外”分為“園內戶外”和“園外戶外”,園外戶外指幼兒園所處的四川師范大學校園內、錦江區五朵金花自然環境。借鑒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生態學理論,我們將戶外環境分為三個圈層:
1.核心圈:園內戶外
2.輻射圈:川師大校園園區
3.拓展圈:錦江區五朵金花周圍的自然環境
1.從“美觀性”和“教育性”出發,變化空間
(1)重視視覺刺激,從平坦到錯落有致
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處在具體運算階段,不能脫離實際的物體進行思維,幼兒園的環境應該重視視覺刺激,因此我們將原來平坦的地面打造了成了有土坡、有溝壑的錯落有致的環境。
(2)合理利用“角落”環境
將幼兒園教學樓四周打造成種植花壇,下分到班級,拓展活動面積;將幼兒園圍墻邊打造成沙水培區,拓展活動形式;利用走廊環境,打造班級自然角和種養殖實驗區。
2.從“多樣性”和“層次性”切入,豐富內容
(1)豐富自然資源種類
周淑慧認為自然環境資源包括植物、動物、生存環境和自然力量四大類,我們以此為依據豐富資源種類。
(2)豐富自然資源內容
每類自然資源下都包含了豐富的具體資源,因此我們在梳理整合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對每一個種類的資源內容都進行了優化和豐富,增加沙、石、水等生存環境類資源,風車等自然力量類資源,兔子、鸚鵡、烏龜、魚等動物類資源,特殊的花草等植物類資源。
(3)從“規范化”和“標準化”著手,規范管理
劃分區域、分配到人,分區域、分種類制作標識,如:樹類更換較少,采用環保的PVC材質進行制作;花壇種類繁多,可將一個花壇所有植物制作成大的標識牌。
1.實地考察,收集資源
教師到實地考察,收集“三圈層”資源,梳理其地理位置,生長狀況、外形特征等。
2.教師研討,整理資源
教師就登記的資源,討論其教育價值和意義,從動物類、植物類、生存環境類、自然力量類進行整合。
3.自主探索,篩選資源
幼兒自主探索,觀察幼兒活動,再次梳理資源的價值和利用方式,篩選出有價值的資源。
4.整合資源,形成資源集
根據研討和篩選,我們將戶外自然資源進行了整合,最終形成了“三圈層”自然資源集。
1.多種活動形式融合
(1)自主探索
(2)集體活動
(3)區域活動
2.多種活動方式結合
(1)因地制宜,在“自然環境”中活動
(2)合理利用,在“室內外空間”中活動
3.多種活動領域滲透
野戰區的運動活動,晚霞廣場的戶外娃娃家角色扮演活動,尋找不同的聲音科學活動,樹葉點數數學活動,《小小的葉子》創編語言活動,樹葉粘貼藝術活動。利用自然材料開展多領域的活動,領域間相互滲透。
自然資源在幼兒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圈層”自然資源,可有效拓寬活動空間,開闊幼兒視野,促進幼兒學習品質、學習能力等的提升。今后我們將繼續在“完整兒童”的理念引領下,以兒童完整發展為目標,深入開發“三圈層”環境自然資源,豐富活動形式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