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燕
(福建省平潭實驗幼兒園,福建 平潭3504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為此,我園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品德教育,旨國的情感。”鄉土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而我們的家鄉平潭享有“千礁百島”的美譽,自然景觀千姿百態,風景秀麗迷人,“一島、兩窗、三區”的新定位,更推進了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步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讓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在通過系統的實踐和研究,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提高師幼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構建和諧文明校園。
家鄉的資源對于幼兒來說既熟悉又充滿吸引力,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幼兒的成長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是愛家鄉、愛祖國情感的重要基礎,對幼兒的終身發展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們引導幼兒通過真實情景的親歷互動、真實持續的情感體驗,汲取鄉土文化豐富的營養,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萌發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
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和家長、社區的有利資源,各班自主選擇適合的鄉土文化資源作為主題活動內容,貫穿一整個學期,并形成班級特色。如大班年段利用平潭民風民俗傳統文化開展品德教育的實踐研究,“家鄉風景美”、“舌尖上的平潭”、“藤牌校場”、“家鄉變化大”等主題活動.都是幼兒喜聞樂見的。通過參觀、游玩、品嘗制作家鄉小吃,新舊對比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之情。中班年段利用平潭本土物產資源開展品德教育的實踐研究,“家鄉的石頭厝”、“貝殼加工廠”、“木麻黃作坊”、“船”等主題活動,從具體形象的事物入手,利用家鄉豐富的資源作為幼兒主題探究活動的載體,讓幼兒在與材料、環境、同伴、教師的互動中獲得發展。而小班年段考慮到其年齡特點,更多的是從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開展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與研究,“我愛我家”、“我上幼兒園”、“我自己”、“可愛的小動物”等主題活動,滲透品德教育,培養幼兒愛家人、愛同伴、愛老師、愛動物的情感,建立幼兒初步的規則意識、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等。
《指南》提出:“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多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活動區游戲為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提供了平臺。各班根據本班開展的主題活動設置相應的活動區,每班以一個活動區為重點,形成班級特色。如大班的“貝殼加工廠”,幼兒與家長共同搜集各種貝殼,在活動區中對貝殼進行清洗、分類、勾畫、上色、粘貼等,做出來的成品放在展示臺上,游戲時作為“伴手禮”送給參觀游玩的“客人”。中班的“木麻黃小作坊”,幼兒收集家鄉特有的常綠喬木木麻黃的樹干、樹枝、樹皮、樹葉、樹籽,或在樹枝、樹干的橫切面上涂涂畫畫、敲敲打打,或用樹葉進行編織纏繞,或將樹皮樹籽組合粘貼……此外,潔白細膩的沙子、光滑圓潤的鵝卵石、形狀各異的樹葉、五彩斑斕的貝殼、斑駁粗糙的木麻黃樹皮、大小不一的松果、殘缺不全的瓦片等等,家鄉豐富的資源為幼兒的活動區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幼兒在區域中操作、探究、互動、合作、分享,社會性得到了發展。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易被幼兒接受。傳統節日教育有利于幼兒認知、情感、行為的互動發展,有助于幼兒了解社會民俗情況、社會禮儀及規范,萌發其積極健康的情感,促進其與人交往的能力的發展。我們圍繞中秋節、重陽節、冬至、元旦等節日開展活動,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如:重陽節在老師們的組織引導下,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爺爺奶奶的關愛,有的幫爺爺奶奶捶捶腿、敲敲背、洗洗腳,有的給遠方的爺爺奶奶送上節日的祝福,有的制作小禮物送給爺爺奶奶……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幼兒與老人們感受“老少同樂”的氛圍,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
《指南》提出:“幼兒園應經常組織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萌發幼兒的集體榮譽感。”我們定期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會,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根據各年齡班幼兒的特點,分年段制定戶外實踐活動方案,如:大班年段:“我愛平潭藍”凈灘活動;中班年段:“橙心橙意”戶外采摘活動;小班年段:“我會穿鞋子啦”生活技能大賽、納米魔幻園親子游。
為了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熱情,我們在園內倡導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全面樹立“以人為本、敬業奉獻”的崇高師德。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能力和水平,選取鄉土教育資源與品德教育的相關內容,生成系列活動并依據活動進程再做梳理和調整,逐步把鄉土資源轉化為適合幼兒的課程。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大自然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資源,為幼兒獲得對世界的感性認識提供了天然的場所。為此我們因地制宜地搜集本土自然資源材料,為活動的開展做充分準備。把幼兒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資源作為園本教材,和幼兒一起預設與生成主題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自然、社會情境及本土文化,擺脫課堂與書本的限制,把課堂搬到大自然,發揮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教師注重創設環境,利用環境對幼兒熏陶,幼兒在活動與環境中領略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本土人文的優良品質,同時,教師自身的素養、教育的智慧也得到了提升。
作為園本課程,選擇的教育內容應是適合孩子的發展并蘊含教育功能的教育內容。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能力和水平,遵循師生互動原則,選擇具有特色的、適合孩子并蘊含品德教育功能的鄉土資源教育內容,建立主題網絡,生成了系列主題活動。如"舌尖上的平潭",“家鄉變化大”、“家鄉風景美”、“家鄉的石頭厝”等。活動中教師依據活動進程再做調整,不失時機抓住幼兒興奮點,層層深入、環環緊扣,真正體現主題活動緊緊追隨幼兒興趣和發展,鞏固幼兒對家鄉的的認識,充分感受家鄉的變化,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活動的產生可以是幼兒自發生成的,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建構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是幼兒感興趣和需要的、能整合各個領域、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的。我們組織幼兒走出去,參觀訪問、實踐探索,如:凈灘活動、橙園采摘、參觀藤牌基地、走訪古石厝等。在活動中幼兒了解家鄉,親近家鄉、熱愛家鄉。各班通過游覽名勝、尋古探今、收集資料、觀看錄像、自主探索活動、創編歌謠、表演、或是回家問爸爸媽媽,找圖書、跟家人一起上網收集相關的圖片資料等活動。孩子們的視野開闊了,知識增長了,幼兒學習的依賴性也降低了,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同伴互相學習交流分享的意識增強了。
社區、家長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是構建和諧文明校園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對幼兒課程目標的落實有著不可估量的收益,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品德教育的實踐研究,特別是主題活動的開展,更離不開家長的支持。
各班圍繞課題確定主題后,教師提供豐富的主題資訊來引導家長參與其中,讓家長了解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等各方面的情況,發放家長、幼兒的調查問卷,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鼓勵家長收集與本主題有關的資料、物品,幫助幼兒增加知識經驗等。并讓家長參與主題活動的設計與準備工作,如主題前的問卷、收集資料、統計家長的資源、聯系參觀地點等。家長前期的參與,為家園間的密切合作開啟了良好的開端,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主題探究日漸深入,家長此時可以以助教的身份直接參與到活動中,以自己的特長協助教師完成主題活動,力所能及地指導幼兒小組活動等。例如:
“藤牌校場”的主題活動中,陳亦翔小朋友的舅婆是平潭藤牌訓練基地的成員,她邀請藤牌操傳人指導孩子學習基本動作,還親自為孩子們現場表演藤牌舞;“舌尖上的平潭”主題活動中,魚丸制作人為幼兒現場講解并制作魚丸的全過程。家長們的專業介紹和示范,彌補了教師某一方面知識的欠缺,也使孩子們耳目一新,接受的信息也更加的準確,激發了更大的探究興趣,獲得探究的線索和支持。
在主題結束時,教師們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幼兒的總結匯報活動或合作完成親子活動,分享孩子的學習成果。我們開展主題總結會的目的不在于展示幼兒的作品,而是展示幼兒在整個主題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起到提升和梳理幼兒知識經驗的作用。主題總結會中家長也融入了主題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并在主題總結會中共同分享了孩子的學習、探究成果。孩子們充滿驕傲和喜悅的分享與展示,能充分感受到家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把幼兒、教師、家長及家庭、社區都包容在課程資源網中,形成聯動系統,有效激發了幼兒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他們社會性的發展。實踐研究中教師充分考慮幼兒的需要、興趣、經驗和能力,其研究能力、反思能力都增強了,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在實踐研究中,家長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家長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與利用,拉近了幼兒與家長、家長與教師的距離,促進了家園教育互動,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全面提高師幼及家長的道德素養,在全園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尚,讓孩子浸潤在一個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中,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