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立婷
摘要: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學術界與實務界爭議的熱點與難點,隨著我國實施人工輔助生育技術的增多,醫療機構產生的冷凍胚胎數量也與日俱增,同時司法實務中這一問題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正確界定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解決相關權利糾紛的基礎,本文通過對學術界冷凍胚胎法律屬性的觀點進行剖析,闡述了冷凍胚胎符合民法上民事權利客體的特征,但又與一般的客體有很多特殊之處,應屬于人格物的法律屬性。并建議在立法上完善冷凍胚胎的法律規范,建立胚胎收養制度。
關鍵詞:冷凍胚胎;法律屬性;人格物
中圖分類號:R71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044-02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年發生在江蘇省宜興市的四名失獨老人爭奪冷凍胚胎的案件,是我國第一例人體冷凍胚胎的繼承糾紛案件。該案件屬于疑難案件,因為在現有的法律規范中,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可以用來處理該案。[1]面對疑難的案件法官也不能拒絕裁判,這是法學這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所在。[2]該案件一審宜興市人民法院認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成為生命的潛能,屬于特殊物與一般物是不同的,且目前我國法律明確禁止代孕,因此一審法院認為讓失獨老人繼承沒有實際意義,于是一審駁回了原告人的要求獲得冷凍胚胎繼承權與處置權的訴訟請求。后原告人不服上訴至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撤銷了一審民事判決,認為冷凍胚胎屬于人與物之間的過度物,但因我國對冷凍胚胎是否可以繼承沒有法律規定,因此回避了是否可以繼承的問題,判決南京鼓樓醫院所保管的四枚冷凍胚胎交給四名失獨老人共同保管與處置。綜合現有的文獻來看,學術界對于冷凍胚胎法律問題的爭議主要為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與冷凍胚胎的處置問題。
二、冷凍胚胎法律屬性
(一)學術界關于冷凍胚胎的觀點
合理認定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解決冷凍胚胎糾紛的法律基礎,只有明確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構建合理的冷凍胚胎法律制度,以此才能解決現實中不斷增多的由冷凍胚胎引發的糾紛。縱觀學術界理論對于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的觀點主要有主體說、客體說、中間說三種觀點。
主體說認為冷凍胚胎具有民事法律主體地位,人的生命始于受精,受精卵的形成意味著生命的開始,所以說冷凍胚胎屬于人[3]。在國外澳大利亞在審理類似案件認為不能將冷凍胚胎銷毀,應實現冷凍胚胎的價值將冷凍胚胎植入代孕子宮,以使冷凍胚胎實現其價值,這明顯是認為冷凍胚胎具有民事主體地位的。筆者認為認定冷凍胚胎具有民事主體地位有其積極的意義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認定冷凍胚胎具有民事主體地位能對冷凍胚胎予以很好的保護,隨意毀壞、買賣胚胎以及將胚胎用于科學實驗的行為將會被禁止,此外主體說的設定能夠保護人身的完整性,目前的侵權法理論認為,人身體的完整不僅僅是人四肢的完整,也包括人體的其他組成部分的完整。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冷凍胚胎畢竟還是幾個細胞,尚不具有人所具有的理性,不符合民事法律主體的標準。冷凍胚胎只是具有發育成人的可能性,但是要想發育成人道路將異常的艱難,況且,在我國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墮胎尚不違法,如果認定冷凍胚胎具有民事主體地位的話,故意毀壞冷凍胚胎的行為,無異于故意殺人,這顯然主體說在我國是難以適應的。
客體說認為人體冷凍胚胎的本質屬性為物。按照物權法的理論可以解釋冷凍胚胎為精子和卵子的混合,可以視為精子與卵子提供者所共同共有的物。冷凍胚胎從本質上講是從人體分離出去的,按照學術界的觀點認為,從人體中分離出去的時候,就不再屬于人體的一部分,應該屬于外界的物。[4]
中介說認為冷凍胚胎既具有人的屬性又具有無物屬性,是人與物的過渡體。中介說也是結合主體說與客體說的優缺點的學說,冷凍胚胎具有民事主體地位是不符合客觀實際,也是難以實現的,而若認定冷凍胚胎只是物會導致買賣、毀壞等隨意處置行為的出現。但是中介說無疑打破了潘德克頓法學派所創立的“人—物”二元模式[5],也打破了我國民法非物即人的理論。屬于在人與物之間設立第三類民法范疇。設立“人—中介—物”的民事法律模式,將違背我國現有的法律模式。
(二)冷凍胚胎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的正當性分析
法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法律在一定情況下是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的,科技的不斷發展總會不斷的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型物,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一出現新型物就去創設第三類民法的基本范疇,認為新型物是人與物的中間物,而是應通過對法律規范進行解釋在現有的法律中對冷凍胚胎進行定位。筆者認為冷凍胚胎實質上應屬于“特殊的物”,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應認定冷凍胚胎為“人格物”。理由是,冷凍胚胎只是有成為人的可能性,要想發育成人還有很多主觀與客觀的因素需要克服,因此將冷凍胚胎認定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不符合客觀現實。冷凍胚胎從本質上符合物的特征,但因冷凍胚胎承載著人類基因這樣的特殊物質,具有人格利益,有發育成人的可能性,所以與一般的物有很大的區別,為了避免冷凍胚胎被隨意的處置,將冷凍胚胎認定為具有人格利益的特殊物,能兼顧“主體說”與“中介說”的優缺點,又能與“一般物”進行區分,是對冷凍胚胎法律屬性最為恰當的認定。
三、對我國冷凍胚胎法律保護的構想
(一)制定專門法律,明確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
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類似的冷凍胚胎糾紛,筆者認為我國對于冷凍胚胎的相關法律還不夠完善,我國目前還沒有直接的法律對冷凍胚胎的進行規范,為了避免司法實務中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明確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通過人格權法、親屬及繼承相關法律確定冷凍胚胎的所用權歸屬、權利主體、權利內容以及繼承問題。
宜興市冷凍胚胎案經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確定了四名失獨老人享有共同監管的權利,但是法院回避了是否可以繼承的問題。筆者認為既然認定冷凍胚胎屬于人格物,本質上屬于物,應適用繼承法的規定,能被繼承。
(二)明確冷凍胚胎的權利主體及內容
冷凍胚胎屬于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若供體雙方都存在,則冷凍胚胎應屬于夫妻共同共有,決定是否對冷凍胚胎繼續由醫院保管還是銷毀,還是捐贈給科研機構研究都需要供體雙方的一致同意。若是供體一方死亡的,則由尚生存的一方供體參照死亡一方近親屬的意見綜合考慮如何處理冷凍胚胎。如果夫妻之間已經離婚對于冷凍胚胎的處理,筆者認為對冷凍胚胎的權屬問題,女性應更具有話語權,因為就冷凍胚胎的產生而言女性所有經受的痛苦是比男性更多,此外也應考慮生育能力較弱的一方。對于出現雙方供體均死亡的情況,也就是宜興市冷凍胚胎之爭這樣的案件下,筆者認為可以由供體雙方的近親屬發生法定繼承,由繼承法中的法定繼承順位制度予以規范。
(三)建立胚胎收養制度
人體冷凍胚胎攜帶著人類獨一無二的基因,是十分寶貴的,若將我國傳統的收養制度提前,借鑒美國佐治亞州的胚胎收養制度,對我國而言能夠讓沉睡在液氮中的冷凍胚胎物盡其用,讓需要冷凍胚胎的人實現生育夢想,在一定程度上講也能減少現實生活中出現拐賣兒童的現象。胚胎收養制度將傳統的收養制度推進到了胎兒的出生前的階段,對于不育不孕家庭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選擇[6],這一制度在美國的佐治亞州是有明確的法律進行具體的規范,美國該州制定了《收養選擇法》對收養的條件,收養的主體、收養的程序進行規范,使得胚胎收養制度有法律保障[7]。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立胚胎收養制度將可能導致胚胎收養被濫用,因此需要借鑒美國佐治亞州的做法制定詳細明確的法律規范,同時應加強對申請胚胎收養的人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國家應建立相關的機構審查收養者的資格,并應建立登記制度[8]。
四、結語
人體冷凍胚胎承載著人類個體獨一無二的基因,其法律屬性應認定為人格物,認定為人格物能兼具認定為“人”或者“物”的法律屬性的優勢,能更好的對冷凍胚胎實施保護,同時我們應認識到對冷凍胚胎法律制度的研究任重道遠,對冷凍胚胎的處置問題應在立足我國的具體國情和經濟經濟發展狀況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冷凍胚胎的法律規范。
[參考文獻]
[1]Ronald Dworkin,A Matter of Principl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13.
[2][德]伯恩·魏德士,著,丁曉春,吳越,譯.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5:137.
[3]楊雪.淺析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以及法律規制問題[J].司法實踐,2014(3).
[4]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50-251.
[5]徐國棟.體外受精胚胎的法律地位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5).
[6]吳文珍.美國的胚胎收養實踐與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社會科學,2011(6).
[7]吳文珍.美國的胚胎收養實踐與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社會科學,2011(6).
[8]李燕.冷凍胚胎胡權利歸屬及權利行使規則研究[J].人民司法,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