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旗 汪翠鳳 趙靜
摘要:針對醫療糾紛的特殊性及民事訴訟制度的保障不足,在醫療糾紛的處理上應當肯定引進無過失補償制度作為訴訟外另一解決途徑的正當性及妥適性。
關鍵詞:醫療損害;無過失補償制度;醫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3;D92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068-01
作者簡介:吳英旗(1971-),男,漢族,河北唐山人,法學碩士,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訴訟法學研究。
一、醫療損害賠償的社會化趨勢
現代社會的意外事故具有四項特色:造成意外事故的活動皆為合法,且亦為經濟生活所必要;事故發生反復頻繁;所受到損害異常重大,且受害者眾;事故之發生多為高度工業技術及現代科技發展隱含缺陷的結果,實難以防范,而加害人對于損害結果是否具有過失、因果關系,被害人難以舉證證明。因此,立法者必須在堅守過失責任原則的同時,就特別意外損害事故承認無過失責任,或將其納入社會安全體制內。于是,民事上損害賠償補償制度遂以三階層結構,建構出對于現代社會意外事故損害之全面保障的體系。該三階層賠償補償體系的最基層者,乃為保障人民生存基本權利的社會安全保障制度,如各種保險制度;在其上者,乃為無過失補償制度,如犯罪被害人救助基金等;居于頂層者,則是侵權行為法。[1]
醫療傷害無過失補償制度,對于長期以來一向采取傳統過失原則之我國而言,無疑是一個新興的議題。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采取無過失補償制度,但其適用范圍僅限于特定傷害的救濟。因此,一旦決定就傷害案件全面適用醫療傷害無過失補償制度,首先涉及者,在立法層面上,即為應采行何種程序及標準;對患者而言,應改變原有的求償對象與救濟程序,尤其是制度內容中所涉及的制度設計、組織架構、財源分配以及相關之配套措施究竟應如何因應,是我們應當思考的重點。
二、醫療損害無過失補償制度的正當性
(一)漏洞填補的需要
對于遭受現代意外事故損害的受害者,國家出于社會國任務的要求,不能視而不見。尤其是遭受醫療意外損害之受害人,其所受損害大多與人身重大法益相關,不是生命、身體、健康等絕對權受到損害,就是有產生危及個人基本生計之傷害,就受害者而言,該意外損害程度可謂相當巨大且后果嚴重。因而有必要對于受害人所遭受之損害予以填補。但是,通過私法秩序規范的損害填補制度,必須首先厘清負責主體有無歸責事由等繁瑣程序,有時反而不能迅速且切實地實現受害人損害填補的需求,此時,國家基于保障人民權益之立場,有必要出面補充,消弭該損害造成的漏洞,負起意外損害之責任。[2]否則,放任被害人的損害漏洞,只會使醫患沖突加劇,影響國家秩序的和諧,故為了追求社會福祉的最大化,對于這些不幸損害的受害者,國家應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懷與照顧。
(二)風險分散的需要
對于有可能負擔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加害者來說,由于醫療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害具有后果嚴重性特點,往往令賠償義務人承受巨大的財務賠償負擔,其額度之大,有可能造成加害人破產、倒閉的結果,甚至迫使該行為人放棄為有利于社會大眾的醫療行為,如此一來,對于社會整體發展及人民身體健康的福祉而言,未必有所助益。且現代意外發生的另一特色便是損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在醫療意外事故領域尤為明顯。人體結構之奧妙,使得行為人有時無從預見及預防損害的發生,即其難以利用防范措施有效地針對損害加以控制而使之不發生;另一方面,由于醫療意外損害存在偶發性,加害人難以將其賠償責任加以分散,而對損害的可預測性將有助于行為人在從事該具有風險的活動或事業時將損害風險內化為成本,再經由市場機制轉嫁該風險,此亦有助于行為人對于保險配套之評估。[3]可見,醫療意外事故責任基于損害的嚴重性、損害發生的不確定性,難以經由個人的力量分散風險,因此,對加害人而言,其具有強烈的意外損害風險分散需求,國家基于社會經濟發展及促進社會最大利益之考量,應當介入并分散加害人過大的賠償責任風險,這樣一來,一方面不會危及醫療產業活動、企業之生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整體社會福利。
(三)回避“過失認定”
傳統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與否關鍵在于有無過失,但訴訟上過失的認定非常困難,若無法認定過失,則醫療糾紛將無法有效解決。然而,無過失補償制度強調損害填補功能,非著重于行為人的責任認定,故無需對過失加以認定,過失認定不易的問題在無過失補償制度下無從產生,此也是倡導者主張以無過失補償制度來解決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9.
[2]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二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73.
[3]蔡秀男.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立法建議[J].臺灣法學雜志,2014,244(3):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