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環境權的概念和屬性,我國學術界有較大爭議,本文從環境權的發展歷程開始探究,比較國外的立法實踐,圍繞民事權利的屬性為環境權的性質做出說明,并且針對環境權的保障問題,提出了合理建議,應完善生態損害救濟制度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關鍵詞:環境權;基本權利;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12.6;D99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082-02
作者簡介:孫浩,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法學。
一、環境權發展歷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工業污染的惡化,有一位聯邦德國的醫生,他發現有人在北海傾倒放射性廢物,出于專業角度,他認為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條款,便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控告。在這之后,歐洲人權會議等其他相關的會議就開始討論要不要把環境權追加進歐洲的人權清單并加以保護。1970年,在日本的《東京都工廠公害防止條例》提出后,日本在東京舉辦了由13個國家參加的“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會后發表《東京宣言》說:“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權利和當代人傳給后代的遺產應是一種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有的國家已將環境權作為公民享有的一種基本權利寫入了憲法。另外,《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非洲憲章》、《東京宣言》等均承認了“全人類對能滿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環境擁有基本的權利”。在美國和日本等環境立法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均以法律明文規定了環境權。如美國《環境政策法》的第三條,日本也在《東京都工廠公害防止條例》和憲法中確定了公民依法享有環境權。韓國、新加坡等國也以不同的方式確立了環境權。在這些國家的立法中,環境權都有明顯的人權屬性,國家、企業、其他組織負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環境權理論被引入我國后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在當前學術界,關于環境權的概念和屬性,仍有較大爭議。高家偉教授認為環境權除了包括實體性權利,還包括程序性權利,程序環境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有權參加環境問題決策過程、申請司法救濟。呂忠梅教授則把環境權定義“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蔡守秋教授曾這樣看待過環境權,即“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有合理享用環境的權利,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的法律資格”,這種觀點雖肯定了環境權依照法律設定的屬性,但從另一方面意味著環境權不能被變動或者放棄。
環境權及其概念在我國目前立法上并未明文規定,僅在憲法第26條規定了國家有保護環境的義務,《環境保護法》也僅規定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等子權利,還有各主體負有環境保護義務,并未直接確立環境權。我國公民民間組織享有的公益訴訟權利僅來自于參與權與監督權;公民個人只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沒有環境恢復請求權。這樣的制度對環境的保護以及對公民環境權益的保護是相當有限的。
二、環境權的性質
民事權利以效力的范圍區分,可分為對世權和對人權。所謂對世權,又稱絕對權,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所謂對人權,是指義務人是特定的人的民事權利。如債權就是典型的對人權,對人權的主體必須通過特定義務人的履行義務的行為才能實現其權利。由于絕對權的效力所及的范圍不具有特定性,要求他人履行消極的、不作為的義務。所以,對世權的標準對環境權來說同樣適用。
民法是私法,顯然對私權利的保護就是民法的基本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史上,民法出現的時間往往早于憲法,因為憲法出現的原因大多是受到了革命的洗禮。民法作為一個基本法律在私人領域發揮著作用,長期來看,民法對于私權利的保護是有顯著成效的。雖然不能把環境權說成私權利,但可以與私權利類比,在民法上提出環境權的概念,可以使環境權依托民法在私人領域里的法律地位,得到更好的保護。但是,僅僅把環境權規定在民法中是不夠的,因為民法上的環境權不能有效地對抗公權力。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我國憲法第26條第1款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其實是間接地規定了我國公民有環境權,但從該條規定來看,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覺得我國憲法已經明確了環境權,因為其強調的主要還是國家的職責,國家有義務保護和改善環境。環境權作為一項新的基本人權成為人類人權歷史上第四座里程碑,已經是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了。只有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了環境權,才能使其他部門法對環境權做出有效的回應,使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能夠以憲法為中心,運用其他部門法,在完整的環境權法律體系之下積極地開展合法的環境權維權活動。
環境權作為一項自然權利寫入憲法,不管是從理論上說還是從法律文本上說都已證實,雖說環境權還沒有被中國憲法納入基本權利范疇但環境權作為基本權利的法律地位已經得到多國憲法的承認,目前世界上超過三十個國家都在其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公民的環境權,比較各國憲法對公民的環境權的不同規定,有三個特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首先,制定憲法得越晚的國家,其對環境權的專門規定就越多;其次,大多在條款中國家應履行保護環境的職責是緊接著公民的環境權之后規定的;最后,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的同時也規定了公民負有保護環境的義務,環境權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兩方面內容。
三、環境權的法律保護思路
首先,前文說到,從整個國際形勢來看,環境權入憲是大勢所趨,公民的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部門法的法律依據,所以將環境權寫入憲法可以與環境權作為基本人權在權利體系中的地位相對應。既然世界上超過三十個國家都在其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公民的環境權,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國家在立法上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客觀環境現狀,在憲法里做出環境權抽象性和原則性的規定,在民事法律中進一步明確環境權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并且在程序法中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地位。
其次,賦予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興起一股環境公益訴訟的熱潮,到后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受環境公益訴訟的方式,從此環境公益訴訟成為世界上公民維護環境權益的一種重要手段。環境公益訴訟的優點有很多,也是其在世界范圍內普及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其目的具有公益性、訴訟對象具有多樣性、功能的補償性以及原告的廣泛性。公民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在許多國家已經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從保障民主的角度來說,我國公民具有原告資格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符合民主的基本要求,因為公民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且合法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環境問題的管理也是公民行使民主的一種方式。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到公民的現實利益,更對公民未來的生存條件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如果每一個公民都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對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控告,便可以發揮其人民群眾具有廣泛性的優勢,最大限度地使國家懲治破壞環境的行為,促使環境問題得以早日解決,造福子孫后代。在具體實施層面,第一,要完善訴訟激勵機制,環境公益訴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往往意味著要承擔不菲的訴訟費用以及勞心勞神的訴訟過程,這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成本太高。另外,公民作為被侵害的一方,往往不具備相關的專業背景,因此,取證舉證也會變得困難,還會面臨敗訴的風險。所以,如果賦予了公民環境公益訴訟起訴的資格,就必須要構建訴訟激勵機制,包括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專項基金和建立律師費轉移制度兩種思路;第二,完善濫訴防治機制,公民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之前,必須要向法院證明已窮盡救濟手段。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為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便利。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構建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保證公民的環境知情權,促進公民更好地進行監督,因為公民對環境信息的了解熱情已經不再僅著眼于媒體公布的信息,公民不僅關注目前的環境是怎么樣,還想知道未來的環境會是怎么樣,因此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環保部門的官方政策和方針,也有利于節約社會成本,推動環保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
最后,建立專業的環境損害監測評估制度。上文說到,環境公益訴訟往往意味著不菲的訴訟費用以及曠日持久的訴訟,并且公民由于不具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取證舉證會變得困難,因此,專業的環境損害監測評估制度就呼之欲出了。可以通過法律規定,公民可以委托環保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站,對環境損害的結果進行針對性的監測并提供全面的檢測報告,并分析環境惡化的成因,預測未來環境變化的趨勢。為公眾和環保組織提供免費的權威的檢測報告,對于保護和救濟公民的環境權益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又稱《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1950年11月4日在歐洲理事會主持下于羅馬簽署.
《東京宣言》,1970年發表于日本東京.
至少包括四種權利,分別是知情權、環境使用權、環境請求權和參與權.
許明月,邵海.公民環境權的基本人權性質與法律回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04).
我國憲法第26條第1款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張震.從民法上的環境權到憲法上的環境權.北方法學,2008,2(008).
[參考文獻]
[1]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72-82.
[2]高家偉.歐洲環境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115-116.
[3]王天宇.論“環境權”的性質與保障[J].法制與經濟,2015(3).
[4]張麗君.論基本權利屬性的環境權和民事權利屬性的環境人格權[J].經濟研究導刊,2014(22).
[5]劉蓉,胡駿平.論我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6(11).
[6]王世進,王蔚中.論環境請求權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J].江西社會科學,2016(10).
[7]李紅錦.論環境權的概念與性質[J].法學研究,2015(4).
[8]樊璐.論公民環境權及其立法保護[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