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棠
摘要:辯審關系是刑事訴訟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可以優化訴訟結構,強調審判權居中裁判、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強調審判在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保障法官的獨立和中立地位,有利于改善辯審關系,促進法律共同體的培育和發展。本文從造成辯審關系對立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在“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下可以構建和諧的辯審關系,以期能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有相應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審判為中心;辯審;律師;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14-01
根據刑事訴訟原理,刑事訴訟結構由控訴、辯護、裁判三方構成,其中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由法庭進行居中裁判。辯護和裁判的關系應該是一種“提議與判斷”的關系。作為行使辯護權的律師來說,接受當事人的委托收取一定的報酬,目的是依據法律充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辯護和裁判兩者之間的關系原則上應當是并行不悖的。然而,縱觀近幾年,辯護律師與刑事法庭發生劇烈沖突的現象層出不窮。筆者站在一名執業律師的視角,提出在“以審判為中心”改革下辯護和審判可以達到和諧。
一、建立辯審和諧關系提高了審判質量,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司法公正
加爾文在其《基督教原理》中指出:“法律是無聲的法官,而法官則是會說話的法律。”司法公正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依賴于法官在刑事訴訟中超然、中立的參與狀態程度,然而刑事訴訟活動并非審判一方主體參與,于是裁判方給予各方參與者以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各方的主張、意見、證據給予平等的尊重和關注,使各方受到公正的待遇。作為辯方,行使的訴訟權利即辯護權是依據法律而享有,針對控方的指控從事實上或法律上進行指正和辯解,以論證被告人罪責有無或程度輕,應當宣告無罪或者進行減、免刑事處罰。辯方通常由刑事被告人和辯護人共同組成。作為審方,行使的審判權亦是依法享有,在控辯雙方所爭議的問題或非爭議的問題基礎上,依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進行審理,作出不對任何一方存在偏見和歧視的判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由于角色和立場的差異或許會有不同程度的摩擦和對抗,但是辯方和審方,即是一種裁判和被裁判的關系,雙方都以達到本案最大限度趨于公平公正為訴訟目的、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既然辯審雙方在訴訟目的上有著可達到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基礎,就使辯審雙方擁有和諧關系具備了可能性。
和諧的辯審關系可以使辯方充分的發揮辯護職能,防止審判法官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和預斷從而對案件作出錯誤的裁判,更能使辯方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審方,也就對裁判結果更容易接受和認可。和諧的辯審關系保證了辯方即使處在前被追訴后被裁判的地位,但因與享有公權力的控方站到了平等對抗的狀態,辯護正當權利又不受到任何影響,辯方發出的聲音可以得到審方的傾聽和重視,一定程度保障了審判作為刑事訴訟最終驗收的實效性。
二、建立辯審和諧關系減少了辯審沖突,促進法律共同體的培育和發展
如前文所述,辯審關系因缺乏交鋒和對抗性,辯審沖突的現象出現表面上看難以理解,但是近幾年出現的法官和律師之間激烈對抗鬧劇又頻繁上演,甚至出現“死磕律師”群體,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分析和探索解決路徑。在所有法律人希冀“法律共同體”能夠健康培育和發展的今天,辯審沖突動搖著司法獨立,損傷著司法在人們心中的公信力,摧毀著社會對法律的崇高信仰,更撕裂著法律共同體的建設。
建立和諧的辯審關系可以緩解法官與律師庭審的緊張程度,減少辯審沖突的發生率。隨著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律師行使辯護權得到進一步保障,庭審的對抗性增強。但是,司法實踐中由于控辯審三方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齊頭并進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提升,就使得一些問題初見端倪。在庭審過程中,當出現法官庭審駕馭經驗和能力不足時,作為控方的公訴人往往表現的略顯強勢,使作為辯方的律師無論在程序上還是對未來案件結果的預測上信心不足,又難以給被告人及其家屬一個合理的解釋,只能機械的認為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未處于中立地位明顯維護控方,繼而制造了與審判法官矛盾的開始。在委托人付出律師服務報酬同時帶來的殷切希望下,律師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認為對待與控方的爭議上法官進行的處理簡單粗糙,未重視自己精心準備的辯護意見,于是怒從中來,將“控辯交鋒”演變成了“辯審沖突”。在正當的訴訟程序中得不到釋懷的律師,將希望寄托在了大眾媒體上,利用社會大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感來“綁架”審判活動。然而構建和諧的辯審關系,則可以搭起法官和律師正確溝通和信任的橋梁,相互的訴求得到順暢的交流,使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從此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推進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卞建林,謝澍.“以審判為中心”視野下的訴訟關系[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24(1):33-42.
[2]單民,董坤.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訴審關系探討[J].人民檢察,2015(1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