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根據憲法規定,入戶搶劫構成盜竊罪。因此,入戶搶劫中的“戶”的認定變的非常重要。司法解釋中關于“戶”的認定采用“場所”和“功能”兩個標準。本文從“戶”的場所和功能特性上淺談入戶搶劫中關于“戶”的認定,最后討論了幾種特殊形式下“戶”的認定。
關鍵詞:戶;場所;功能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32-02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搶劫案件的解釋將戶限定在封閉的生活場所內,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兩搶意見)中明確規定:“戶”在這里指住所,其特征表現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與外界隔離兩個方面。根據這兩大司法解釋,不難看出最高司法機關在“戶”的認定上采用“場所”和“功能”兩個標準。
一、“戶”的場所特征
“戶”的場所特征體現在“戶”作為家庭生活的場所,是一個封閉性的區域,能給予居住在其內的人一定的安全舒適保障。居住者對其居住區域享有占有使用,自由支配,他人非經允許不得擅入。其中“戶”的物理特征是封閉性,一般理解為“戶”跟其他建筑物具有相對的獨立空間,只要一般社會觀念認為該場所是與外界相對隔離的,就能認定其具有封閉性。“戶”是人與社會相隔離的場所,人在戶內的活動相比而言是很自由的,免受外界的窺視和打擾,因此在戶內應該是私密的。在戶內居民的生活安寧舒適,人身財產安全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戶”的場所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排他性。未經居住者同意,其他人不得強行闖入,住宅居住者對其居住空間享有支配性的排他權利。主人要求合法進入者退出時其必須退出。強行擅入或拒不退出,共同特征是違背了主人不允許行為人進入或繼續留在戶內的意思。
二、“戶”的功能特征
“戶”的功能特征是指“戶”是供他人家庭生活使用的場所,亦即家居性。司法解釋著眼于“家庭生活”,但實踐中對此的理解是千姿百態的。認定某場所是否為戶的關鍵因素是何為“供他人家庭生活”。為此對家居性的把握,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場所內要有一定的維持日常生活所需器具。其中,生活器具不一定要齊全,只要體現家居生活性即可。例如農村的居民可能就沒有空調、吸塵器等設備,但不能就此否認他的家居性。
第二,場所的家居性特征體現在家居生活的功能,而非生產工作。有些辦公室、寫字樓雖然也有簡易的床鋪廚具等,但其承載的功能是工作,而非家庭生活,亦不能認定為是入戶搶劫的“戶”。
第三,家居性要求居住者具有長期居住的意愿并要有以此為家。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諸如旅店,酒店賓館一般情況下不是“戶”了。這里的家居性強調家居生活的家庭性質,不要求居住者之間要有血緣關系,家庭關系,而是他們在一起生活有家庭性的性質。
第四,必須發生在他人住宅包括他人占有或使用的住宅內,才能稱作為入室搶劫。也就是說行為人不是生活在其中。這里他人住宅是否合法占有,刑法沒強調,可見此處他人占有和使用采取法律擬制,也屬于入戶搶劫,即使是是推定的占有。
三、幾種特殊情形下“戶”的認定
(一)職工宿舍、學生宿舍。關于職工、學生等居住的集體宿舍能否認定為入戶搶劫中的“戶”的問題,贊成意見認為這樣的集體宿舍雖然不同于普通住宅,但對于居住其內的人來說在家居生活性和場所封閉性上與一般民宅無異,應當認定為“戶”。但這種認識值得商榷。集體宿舍人員流動性較大,雖然能與外界社會相隔離,但欠缺家居私密性,而且居住其內的人既沒有以此為家的意愿,更沒有長期居住的意思,居住人排他性弱,因此集體宿舍不能認定為“戶”。
(二)賓館、酒店。上文已闡述,一般情況下賓館酒店內的房間不宜認定為“戶”的原因是其缺乏家居性特征。現實中存在著長期租住酒店客房為生活工作所需場所的情況,對于這種情形,理論中通常持贊同的觀點。旅客在酒店長期租住用于生活工作,使得酒店、賓館具備一定的“戶”的特征,其有長期生活的意愿,對于私人物品的擺放、房間內陳設、居室用途有一定的自主權。在非旅客同意的情況下,酒店、賓館自己內部工作人員以及其他人員都無權進入和打擾,在此情況下旅店客房具備了“戶”的特征和功能。
(三)在現代城市中已不多見的居民的院子、樓道院子特指居民用圍墻在房前屋后圍起來的空地。那么闖入居民院子進行搶劫算不算入戶搶劫呢?通常情況下,院子分為兩類,一類是居民比較封閉的自家院子,另一類即敞開的多戶共用的院子,如四合院、大雜院。前者多為獨家私院,已然成為住宅的一部分,與外界能較好的隔離,是居民較為私密的排他性場所。進入公民私密的非公共住宅場所搶劫,也應當認定為入戶搶劫。第二類院子屬于小范圍內公共使用,其排他性受到限制,且不具備家居性的特征,不屬于入戶搶劫的“戶”。
(四)臨時性搭建的房子、工棚。實踐中經常有為看護財物而搭建的值班室,工地為工人休息睡眠搭建的工棚,農村看護果園的瓜棚,還有小商販搭建的白天用于經營晚上用于睡眠的臨時性棚子,養蜂人為養蜂在花園田野建的臨時帳篷等等。有人認為具有臨時性和獨立性工棚的違章建筑物,搶劫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如居民住宅,不應視為“入戶搶劫”。且先不論違章與否,就算是違章建筑,其作為不成立入戶搶劫的理由的觀點未免太偏頗。鑒于現實中這類臨時性場所形態功能各異,對其認定要圍繞“戶”的特征。對于其符合場所封閉性排他性,又有家居性的工棚,應當認定為“戶”。例如為了建筑施工方便而臨時搭建給工人居住的工棚,安置拆遷戶而搭建的臨時性住房,抗震救災搭建的臨時安置點,都有類似住宅的功能,就應該認定為“戶”。
(五)經營場所和生活場所同處一處的建筑物。改革開放后,自由交易日益發達。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居民“房改非”即白天從事經營活動晚上做生活起居之用。有的生活經營同處一區域,有的搶劫發生在“打烊”以后,對其是否能認定為“戶”不能一概而論。但對其如何認定眾說紛紜,實踐中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筆者認為能否認定為“戶”應當看其主要性質。就像一般的“房改非”主要還是供人生活居住,符合司法解釋所認為的住所特征。而另外一種情形就是本是經營性質的,經營與生活區域相分離的,進入生活區域搶劫的顯然是入戶搶劫。經營生活區域分離界限不清的,一般認為對其認定主要看時間。在其“打烊”后實施搶劫的,應當是入戶搶劫。在這里本文要特別強調有一種特殊的情形就是經營業務正好就是旅店,即所謂的家庭旅館。進入客房搶劫不能認定為入戶搶劫,進入店主生活房間則構成入戶搶劫。
(六)本來在戶搶劫。現實中還存在行為人與被害人居住在同一戶的不同臥室內,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被害人搶劫的行為叫做“本來在戶的搶劫”。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復雜,既要考察是否構成搶劫也要考察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系。一般的,發生在具有家庭成員關系之間的搶劫,不宜認定為入戶搶劫,但絕對不是說不構成搶劫。現實中存在戶主將房屋間隔區分,租給不同客戶的做法。對于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搶劫,行為人本來就在戶中,但是并不阻斷入戶搶劫的成立,只不過是比起一般情形下的入戶搶劫便利而已。
[參考文獻]
[1]丁海燕.“入戶搶劫”相關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6.
[2]謝志剛.“入戶搶劫”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
[3]何鑫.論入戶搶劫之“戶”的認定[J].法制與經濟(上半月),2015,10:106-107.
[4]孫海艷.論入戶盜竊與入戶搶劫中的"戶[J].學理論,2016,1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