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
摘要:我國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提出于政府的十七大報告,隨著我國經濟得以充分的發展,我國的事業單位需要做出徹底的改革才能適應未來經濟的發展需求。在事業單位的改革中,營利性的事業單位改革是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營利性的事業單位改革工作推進中原有的法人制度暴露出的改革問題,歸根結底可以判定為法律問題。盈利性事業單位的改革既要堅持改革政策指導,又要堅持法律的指導和規范,才能真正做到徹底清晰解決盈利性事業單位的改制問題,最終順利推進營利性事業單位的順利改革。
關鍵詞: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轉制;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70-02
關于營利性事業單位的定義是指由國家發起的,通過登記事業法人的方式、依靠事業編制管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取得經營利潤的單位。所謂的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是指將目前能夠從事服務市場化、產品經營以及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的營利事業單位改成企業。做好營利性事業單位的改革是目前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以及營利性事業單位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需要相關的管理部門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解決各種相關的問題,本文針對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展開法律問題思考,希望給改革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法治是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改革的必經之路
(一)法律為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提供保障和支持
法制法規建設是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之前必須做好的基礎工作,只有完善的法制和法規才能為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提供法律保證和支持,在轉企后的單位管理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已經出臺的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的法律和法規有很多,目前在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的法律文件目前常用的包括《事業機構資產清算與管理辦法》、《事業機構人員和預算編制法》、《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民法通則》等,針對事業單位轉企后的運營和管理給出了相關的約束和規定,具體包括業務活動范圍、企業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立等方面的事項。以上涉及的相關法律規定在營利性事業單位的運轉過程中給予各方面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具體的改革當中職能變遷是營利性事業單位的改革關鍵點,其中轉企后的企業不能再依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進行單位的運轉和管理,因此事業單位的轉制改革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和法規保障基礎上,同時要兼顧國家企業改制政策以及政府執行的相關法律法規,當法律出現缺失后會對事業單位的轉企后續管理帶來一定的隱患和管理難度,例如人員的流動、過剩人員的安置問題、人員社會保障的銜接以及對于轉制后的企業無法可依的管理困境,這些都是法律需要為事業單位轉企做足的思考和準備。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的必要措施
與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相比,營利性事業單位的改革相對落后,在傳統的事業單位管理中,事業單位雖然也堅持法人制,長期以來一直也堅持獨立法人但是在營利性的事業單位運行中幾乎與國家的行政機關組織運行方式相同,比如國家的行政機關有內設機構、固定的認識制度安排及單位職能受行政級別的限制。我國的事業單位在服務管理上應該從客觀上遵循國家的調控,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營利性事業單位在轉企的改革中缺少宏觀的指導規范和綜合性研究法律條款,這樣在營利性事業單位的轉企過程中便會遇到一定的阻礙,使得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效率被大大的降低。
(三)法律保護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后的員工權益
在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改革過程中,關于人員的安置和調配是所有改革問題中最引人關注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的營利性事業單位人員始終處于社會保障齊全、福利待遇好、工資穩定、就業穩定的狀態,其事業單位的整體待遇比照公務員待遇相差無幾。改革以后事業單位轉制成企業,大部分的人員就業不再處于高度穩定狀態,所聘人員的各項待遇也逐漸向企業趨近。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在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后很多人員將面臨裁員問題,這些人員能否得到妥善安置是目前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所遇到的最大阻礙和困難。
(四)法律對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的改制中提供保護
只有不斷加強監管才能保證營利性事業單位順利完成轉制改革,由于事業單位擁有巨額資產并且建國以后歷史形成的問題比較復雜,目前由于我國制度環境欠佳、又缺少規范的和政策性的事業單位改革法律做支持,同時又沒有成功的改革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只有利用法律加強監管才能堅決避免在事業單位的改制過程中借單位的幌子鉆國家財產的空子,發生侵吞國有資產、中飽私囊等犯罪行為。例如,很多營利性事業單位都存在共有資產不入賬記錄,卻被個人占用,當占用共有資產的人員發生職務升遷以及人員調動時就發生了物隨人走,不歸還公物,侵占了共有財產。另外還有很多事業單位資產產權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個別違法人員趁改革的契機私自對國有資產進行了作價處理,或者隨意出借、出租賺取非法利益和人情。還有的事業單位不能妥善保管國有資產,致使國有資產發生被盜、損壞以及丟失的現象。以上對于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不恰當管理不但會引發員工的滋事和不滿,還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產生,因此需要法律為營利性事業單位改制中,對國有資產提供保護。
二、加強法治在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改革中的建設措施
(一)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建設
要想積極順利推進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營利性事業單位組織管理法律條例,只有健全的組織管理法律條例才能為事業單位的改制提供規范的改革措施。建立明確的事業單位組織管理法需要明確營利性事業單位的中止情境、變更、設立、內部機構設置、權利義務、宗旨、內涵等相關內容,在設置事業單位改革組織管理法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事業單位民主決策管理制、事業單位內部治理結構以及事業單位登記制度等。另外建立完善的事業單位改革運行法,利用法律賦予的規范行為來推進改革事項更有利于事業單位法律責任的明確和權利義務的設定。通過對重點營利性事業單位社會服務功能的監管,逐步對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監管和內部事務管理、職工合法權益等給予相應的保障。
(二)尊重法律在營利性事業單位轉制中的平等原則應用
為了順利推進營利性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給予轉企后的新單位適當政策傾斜可以著重考慮,例如對于經營性的公益事業單位轉企后在稅收上給予一定期限的減半或者其他優惠政策,也可以根據國家出臺的相應政策給予技術轉讓收入營業稅減免的支持。也可以在統計財政部門為轉企的事業單位申請一次性的基金支持等。但是以上行為均需要以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堅持法律公平的原則,堅決杜絕非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改革出現差距過大的不公平現象發生,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三)尊重法律的價值取向保證營利性事業單位的轉企
在營利性事業單位的轉企和改制中,法律依然要堅持維護人民的權利、關注民生、以人為本,堅決杜絕事業單位改革以犧牲廣大職工利益為代價。
(四)遵循法律程序是營利性事業單位轉企的必經之路
第一,嚴格完成可行性認證,嚴格根據事業單位改革的預測進行審批和審核,加強相應部門的監管;第二,徹底完成事業單位資產評估和清算,具體可以招標第三方負責事業單位的資產清算,并形成有效方案上報改革管理部門;第三,確定改革形式,兼具杜絕一刀切改革模式的推進。第四,涉及轉讓的項目要進行公開的宣傳,廣泛的宣傳讓社會更多力量進行參與,保證改革的公平。
三、結語
總之,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法律制度和條例建設應該先行,只有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組織法、運行法等相關法律,才能為改革的推進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和依據,最終保證改革獲得理想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肖光坤.對營利性事業單位改制轉企的法律思考[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11):11-12.
[2]楊芳.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研究[D].鄭州大學,2007.
[3]楊芳.我國營利性事業單位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01):53-54.
[4]畢敏.論軍工事業單位轉企后的法律人格[D].上海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