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摘要:近年來,部分省市監獄和司法行政機關對社區服刑人員循證矯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術界亦對社區矯正本土化問題開展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實踐中關于循證矯正的性質是什么,沒有規范的理論支撐,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這就迫切需要從規章制度上來進一步規范。
關鍵詞:循證矯正;治本安全觀;證據
中圖分類號:D9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85-02
現代罪犯矯正的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是科學認識罪犯、科學管理罪犯和科學矯正罪犯,努力降低重新犯罪率,維護社會穩定。以遵循“科學證據”為核心的循證矯正正是契合了現在罪犯矯正工作的需要,根據服刑人員犯因性問題和矯正需求的不同,結合不同等級不同效力的“證據”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操作,將使罪犯矯正更加精準有效。
一、循證矯正的產生與發展
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受到高再犯罪率、傳統緩刑監控失效等問題的困擾,傳統矯正模式的有效性不斷受到質疑。隨著刑罰人道化、教育刑理念、行刑社會化、恢復性司法以及對罪犯“囚權”關注度的日漸升溫,新式矯正管理手段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矯正輔助技術的涌現,盡管矯正工作者有信心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矯正服務,但迅速增長的罪犯矯正信息、不斷更新的矯正技術和對同一問題多種矯正方式的選擇卻使得一線工作者在決策時面臨諸多困擾和疑惑。而循證矯正的孕育而生為此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論指導。
所謂循證實踐,僅從字面而言,即“遵循證據進行實踐”。20世紀70年代初,英國流行病學家科克倫提出“循證”這一概念,并將其應用于醫學領域。循證矯正,即遵循證據進行矯正,指的是矯正工作人員在罪犯矯正的過程中,通過系統的技術評估,診斷出明確的犯因性問題,尋找并嚴格遵循最佳證據,設計矯正方案,實施矯正活動的實踐操作方法。具體來說,循證矯正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遵循證據至上,嚴格恪守“價值中立”。循證矯正不受具體矯正模式的制約,監禁矯正適用,非監禁矯正也可以適用;不分價值取向,不管操作差別,只要該證據經過科學系統的經驗被證明對某類罪犯或罪犯的某些問題具有最佳的效果,就可以據此制定矯正方案進行矯正實踐。二是其操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符合科學精神。發端于循證醫學的循證矯正,強調用專業化的理念和技術化的手段,精準評估確定服刑人員的矯正需求和方法,通過系統化的操作策略,科學設置干預目標和評價方法,實施過程管理,提高服刑人員行刑和矯正的效果。
二、本土化循證矯正的構想與實踐
(一)理論構想與實踐
循證矯正在我國是一種全新的矯正理念和方法,根據刑罰執行模式的不同,包括監獄服刑人員的循證矯正實踐和社區服刑人員的循證矯正實踐。2012年2月,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成立專項課題組,對國外循證矯正的理論和經驗展開研究,并以特稿的形式在《犯罪與改造》上連續刊發《美國循證矯正實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美國循證矯正的實踐及其基本原則》等編譯文章,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為國內矯正工作者理解循證矯正核心知識提供了有效值的幫助。在社區矯正領域,蘇州司法局圍繞實際工作,在下轄的縣(市、區)積極探索循證矯正實踐,2016年和2017年先后完成10多類社區服刑人員循證項目的立項、認證,并編訂了循證矯正實踐操作手冊。一些專家學者立足我國循證矯正實際,借鑒西方國家循證矯正的理論及實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論探討,2014年宋行、朱洪祥編寫了《循證矯正理論與實踐》、李鳳奎、管榮斌編寫《循證矯正項目》,2016年張蘇軍《循證矯正實踐的中國探索》等著作,開始了架構我國的循證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的征程。
(二)存在的不足
1.對證據的認定和處理仍不規范。循證矯正的成功需要高效力的最佳證據的支持,在我國目前并未形成規范的、本土的證據鏈條。最佳證據的甄別還處在原始證據的使用階段,這會導致證據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采集證據滯后以及種類和數量的隨意,這要求有時需要先矯治而后采集;而證據的不完整現象是由于尚未建立系統的證據應用流程,忽視證據評價和總結評估環節;證據留存不足,未及時用圖文或視頻形式保存。另外矯正實踐形成的證據還只局限于個案,未能通過實驗控制下的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數據比對,評估效力等級。
2.操作隊伍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高質量證據的形成需要高素質的研究人員,高質量的循證矯正項目從立項到項目的實踐需要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矯正工作者需要在循證矯正實踐過程中與服刑人員直接解除,不僅需要掌握刑法學、犯罪學方面的知識,還要了解社會學、社會工作、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無論是社區矯正工作機構還是監獄部門,罪犯矯正人員自身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等方面還達不到循證矯正實踐的要求,部分工作者對嘗試循證矯正實踐積極性不高,更有甚者將之當作工作負擔,工作創新力度缺乏,矯正手段簡單化。
三、社區服刑人員循證矯正相關問題的思考
(一)探索循證矯正實踐,踐行循證式運營理念在具體操作環節,重視對服刑人員矯正需求和犯因性分析的科學分析,借鑒國外風險評估工具應用與發展的經驗,采取靜態狀態評估和動態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方法,構建服刑人員矯正風險評估機制。
(二)循證矯正的適用方面,建立健全循證矯正運作系統
1.完善最佳證據的檢索機制,建立規范的、本土的最佳證據體系。第一,規范證據的適用范圍。第二,構建規范化的證據形成與處理程序。在證據收集、篩查、分級、使用、反饋的不同階段,去蕪存菁。第三,通過隨機抽樣、對照實驗、比較分析、控制樣本缺損等手段建立不同證據等級和可采信度的循證矯正案例庫,推動循證矯正信息化建設。
2.具體操作手冊、指南的制定。一是采用系統化設計理念編制操作指南,即根據循證矯正的操作步驟和實施流程,分階段的設計操作程序和應用技巧,從風險評估、對象篩選、犯因探討、矯正需求確定、目標設計、矯正措施擬定、矯正周期安排、階段評估和效果評估等不同環節進行內容設計。二是采用模塊化設計的理念編制循證矯正應用指南。模塊化設計理念基于通過對相關矯正內容和方案的優化組合來分解具體目標,或者說設計一系列課程。
3.矯正過程的監控評估。循證矯正實踐,一定意義上是使服刑人員的矯正教育的全過程形成可再現、可量化、可評價的系統化項目體系,是一個不斷評估與反饋的過程。一是通過建立矯正過程和矯正效果評估反饋機制,制定操作性強、可量化的考核評價指標,促使工作人員及時對矯正過程中的矯正步驟、措施、成效、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二是建立專家評審機制,提升效果評估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
(三)加強國外循證矯正經驗的消化吸收
鑒于我國循證矯正實踐時間較短,許多評估與教育改造方案尚不完善,缺乏循證矯正的成熟模式,短期內制約了循證矯正實踐的展開。而循證矯正在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對于當前中國循證矯正的摸索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例如英國循證矯正評估系統的同行評審制度,美國罪犯風險評估中量化評估工具的設計。通過對國外循證矯正相關理論的學習以及矯正經驗的借鑒,派專業人員出國考察,聘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翻譯國外循證矯正的相關著作和論文,國外研究成果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矯正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嶺.中國循證矯正實踐推廣的困境和策略.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6(5).
[2]周勇.罪犯教育矯正模式的創新與發展.中國司法,2013(3).
[3]楊文登.循證實踐—一種新的時間狀態.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4).
[4]陳珊,馮永泰.循證社區矯正制度研究.法制與社會,2015(6).
[5]徐愛紅.給予證據的教育及其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啟示.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5).
[6]胡配軍.監獄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循證矯正探析.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3(3).
[7]張崇脈.當代美國循證矯正及其啟示.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