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潔 楊芳芳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社會生活各方面帶來了深刻變革。在互聯網信息實時上傳、云端獲取、數據共享的同時,公民個人信息竊取、泄露的情況不斷發生,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但在司法實踐中,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等界定爭議從未間斷。就強化大數據背景下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而言,厘清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及范圍,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個人信息;隱私說;識別說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87-02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學說分類
理論界對公民個人信息的表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采用列舉的方式,如認為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職業、職務、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專業資格、工作經歷、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信用卡號碼、指紋、網上登錄賬號和密碼等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的信息。二是采用概括式的方式,又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強調信息的識別性,一切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只要能夠構成對特定個人進行識別,都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個人信息。另一種觀點認為信息具有隱私性,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處罰性取決于行為對個人信息隱私的侵害及其程度。還有觀點注重公民個人信息的關聯性,認為公民個人信息是指能直接指明或間接推斷出公民個人身份的信息。
二、個人信息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一)個人信息與個人數據的區別
對于“個人數據”一詞,我國的法律條文并沒有過多地使用,由于它的特性,反而更加適用于計算機和金融領域,不過也會運用于歐盟等部分歐洲國家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當中,這與各國關于“信息”的界定有關。
(二)個人信息與個人資料的區別
個人信息與個人資料并不能等同,資料是組成信息的內容之一,但信息對比起資料而言,由于有加工、編制的過程,所以更加具有邏輯性、識別性、內涵更加豐富,因為信息還會包括數據等。資料反映了人們對其具有所有權,個人信息的所有者除了對其具有所有權以外,還具有其他相應的權利,如處分權,也正是因為這些權利使個人信息比資料更具有使用的價值,所以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目標。
(三)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的區別
自然人的隱私權受各國的法律保護。例如,在美國通行的做法是,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方面,使用的是“個人隱私”,而不是“個人信息”,其做法的背景是,美國利用立法對于“隱私”進行保護的做法已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與完善。不過這并不代表其他國家也會用個人隱私來替代個人信息,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則是用個人數據來代替個人信息,這源于民眾對數據的認知以及歐洲各國的立法淵源。但是由于我國對于“個人隱私”以及隱私權并沒有十分明確的、十分權威的界定,所以于我國而言并不合適,因為那樣會導致相關的保護個人信息的法規對象過于模糊,難以投入到司法實踐當中。
三、大數據下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界定
隱私性并非刑法意義上公民個人信息的必然屬性。近年來,無論是立法技術上的變化,還是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將個人信息等范圍展至個人隱私之上位概念的觀點基本占據主流地位。只要某指向特定公民個人的信息能夠影響或關涉個人利益或個人安寧,該信息無論是否屬于隱私范疇,均應定性為公民個人信息。再次,每個人對個人隱私的感知和界定存在主觀差異,隨著環境等條件的改變也會發生改變,所以個人信息是否等同于個人隱私,也是難以衡量和量化的。最后,個人隱私有隱藏、私密之意,一般為不對外公開的個人信息。但個人已經向社會公開或經授權向特定對象公開的信息,仍是個人專屬信息,可以成為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侵犯的對象,此類信息仍應為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綜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本質特征唯有識別性,不包括隱私性。
2017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所界定的“公民個人信息”在廣度上將信息類型化,分為“身份識別”與“活動反映”兩類;在深度上,信息的動態性使定義本身更多地關注無法單獨識別的信息。大數據時代下,由于數據的重新識別,這一界定看似涵括了公民所有的個人信息,但識別程度的差異意味著存在部分不足以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因此,《解釋》的界定實際上在結合識別領域隱含了對特定個人的初步識別而非高度識別。另外,《解釋》的界定要求“公民個人信息”具備對應性與目的性兩大屬性。對應性強調信息與公民之間的關聯,目的性則強調信息的具體用途即用于“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及“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單以個人法益層面進行認識,《解釋》的界定符合現代信息社會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
本文認為,《解釋》的界定雖然對個人法益的保護堪稱完善,但尚有未完善之處。基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法益二重性,“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應當將其類型化為三者:其一,能夠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單獨信息或信息集;其二,能夠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單獨信息或信息集;其三,雖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但能推導識別國家情報、秘密的公民個人信息集。其中,信息集概念強調的是識別的動態過程,關注信息的整體價值。通過類型化界定模式的建構,從而嚴密信息犯罪中制裁體系的法網。
[參考文獻]
[1]徐邵敏.信息法框架與體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徐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及我們的生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康劍波.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若干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