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賽
摘要:針對形形色色的網絡侵權行為,我國通過《侵權責任法》確立了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引發了巨大爭議。本文正從四個部分來分析和論證該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并提出了筆者個人對于完善我國網絡侵權的連帶責任制度的幾點建議,希望能有利于互聯網的良性發展,促使我國法治事業不斷前進。
關鍵詞:網絡侵權;網絡服務提供者;連帶責任;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96-01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機以及通訊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各式各樣的網絡侵權行為也紛至沓來,為了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國在立法上建立起了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這一制度的責任承擔主體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因其承擔內容的連帶性質,引發了學界有關該制度存在合理性的大討論。
一、網絡侵權連帶責任的內涵
(一)網絡侵權連帶責任的含義及特點
連帶責任作為民法中的特殊責任制度,隨著侵權形態的日益增多,我國于2009年制定了專門性的《侵權責任法》,根據條文及對連帶責任制度的規范,我們可以對網絡侵權連帶責任下一個定義,即網絡侵權連帶責任是指在行為或利益上有牽連關系的網絡用戶或網絡服務提供者依照法律規定對外應承擔全部給付的強制性義務,而對內互有求償權的特殊責任形式。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的連帶責任之性質
連帶責任與其他各責任形態差異顯著,在不同侵權情形下,不同主體所承擔的連帶責任之間同樣具有根本的性質差異。在侵權行為法領域內,責任人或是出于共同侵權行為或是基于法律特別規定,方承擔連帶責任。學界通常認為,共同侵權行為包含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兩種。事實上網絡用戶才是真正的直接侵權人,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承擔的是間接侵權責任。這種連帶責任并不基于共同侵權產生,只有在網絡服務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情況下方需承擔。綜上所述,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承擔的連帶責任是基于法律特別規定產生的,出于公共政策的考量,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盡善良管理人義務的連帶責任,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
二、有關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規范
(一)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通知與取下”規則
《侵權責任法》通過第36條第二款確立了“通知與取下”規則,即“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毫無疑問,這條規則中包含了“通知”與“取下”兩個方面。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知道”規則
《侵權責任法》的第36條第三款被稱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知道”規則。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追償權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14條規定:“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三、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所引發的合理性爭議
我國初步建立起了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這也引發了學界關于制度存在合理性的大討論,學界談論的焦點主要在于:一、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具體而言就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中是否包括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ICP),主要有包含論、并列論和復合論三種觀點。二、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責任的承擔是否具有法理依據,是否能達成法律規范所希冀的效果。
四、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合理性之體現
筆者在閱讀大量不同觀點學者文獻的基礎上,比較分析研究成果,從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產生的基礎角度入手,認為該制度具有其存在合理性。
(一)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之現實基礎
網絡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是法律基于公共政策而作出的特別規定,它具有深厚的現實基礎:
第一,網絡侵權行為本身極具隱匿性。第二,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有利于促使網絡服務提供者充分利用其專業優勢,凈化網絡環境,保護網絡安全。第三,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面對被侵權人合理的賠償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顧及事件影響力,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償付。
(二)完善我國網絡侵權的連帶責任制度之建議
首先,加快制定互聯網基本法,完善網絡立法體系。其次,區別不同類型網絡服務提供者,對應規定不同的免責事由。最后,建立合理的網絡侵權案件管轄權規范,明確合理的侵權賠償數額。
五、結語
網絡侵權連帶責任制度有利于充分救濟被侵權人的權益,填補無辜當事人所受到的損害,平衡相對人的利益,保證合法有效信息的傳播,促進互聯網的良性發展。它的存在必然是具備合理性及時代價值的。但在適用過程中,應當多多注意加強與其他技術性法律的聯系,細化網絡提供服務者的類型,同時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立法例。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侵權行為中所承擔的責任,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只有這樣,才能既保障被侵權人的權益,又不損害普通民眾的言論自由權,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責任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韓德強.網絡空間法律規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姬晨笛.我國“避風港”規則的法律性質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16(01).
[3]夏蘭.淺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J].法制博覽,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