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歡
摘要:我國專利權的無效宣告是為了進一步糾正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錯誤授權,維護授權的公正性。但這很難提高專利糾紛的解決率,反而會在此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沖突。所以,完善專利無效的效力限定和專利復審制度是解決專利糾紛的重要舉措之一。
關鍵詞:宣告專利權無效;本質;效力限定;專利復審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223-01
專利可以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具體是指一個新穎的發明創造可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專利局經過規范的審查程序,認定合格后可以向專利的申請人授予一個在限定的時間范圍內對該項新的發明創造享有使用的專有權。然而,專利權是一種特有的專有權,其具有獨特的排異性。非專利權人想要使用他人已授權的專利,必須依據規范的法律程序獲得專利權人的準許。此外,專利權被一個國家依法授予,那么該權利只有在該國法律范圍內有作用,而對其他國家使用該技術沒有任何的制約力,外國也沒有保護該新穎專利技術不被他人私下使用的義務。
一、專利無效宣告的本質及效力
專利無效宣告是指自專利局授權之后,有某些機構單位或個人認為該專利權的授予不能滿足目前國家專利法的規定范圍,可以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合理的請求,請求該委員會宣告該專利權無效,使其不能發揮有效作用的制度。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非常詳細地規定了某些機構單位或個人請求宣告某項專利權不能發揮有效作用的理由:(1)能夠被專利局授予專利權的某項發明創造,必須具備一定范圍內的實質性要求,如果該項發明創造被發現它的新穎性、創造性或實用性不能被表現出來,或者外觀設計的新穎性或原創性不能被發現,就可以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的請求,并且應該呈交已經生效的能夠充分證明權利發生沖突的判決;(2)我國《專利法》有明確的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任何機構單位和個人如果發現專利局對違反規定的某項技術授予了專利權,就可以立即向委員會提出宣告該項專利技術權不能生效的請求;(3)《專利法》清楚地規定不授予專利權的情形,如各種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有意義的科學發現、尚未明知的動植物品種等領域;(4)專利申請文件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如該新穎技術的說明書不完整,導致該領域的技術人員不能有效地實施該技術,還有就是對專利文件的修改超出了原始專利申請文件所公開的范圍;(5)違反了法律規定的先申請原則[1]。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接收到宣告某項授權無效的請求書后,首先需要進行該無效宣告請求的形式審查,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請求宣告該技術無效針對的專利,是否已經授權;請求書是否可以滿足法律宣告無效的要求等。其次,合議組開始對當事人請求宣告無效的某項專利權的范圍、無效理由和呈交的有效證據進行審查,進而判斷是否合理。接下來,請求人可以根據所提供的證據要求合議組開始進行口頭審理的程序。最后,根據審查情況,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以下決定之一,并由專利局登記和公告。第一,宣告該項專利權全部無效,該專利權視為自始不存在;第二,宣告該項專利權部分無效;第三,宣告該項專利權維持有效,自申請日起,在規定的時間內能發揮全部作用[2]。
二、我國專利復審制度的不足及改革
根據我國《專利法》的明確規定,當專利申請人對專利局駁回專利申請的決定不滿意的時候,就可以在收到駁回通知后的3個月內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復審的請求。然而專利申請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專利駁回決定提出復審的,復審請求將不會自動被該委員會受理。該委員會接收復審請求后,會作出合適的決定,并通知專利申請人,包括依次進行形式審查、專利復審的前置審查、專利復審委員會合議組審查、復審決定(維持駁回或撤銷駁回)以及不同當事人對復審的決定不滿意而選擇的司法救濟程序。
我國的專利復審制度既具有救濟程序的功能,又具有延續專利審批程序的作用,因此表現出雙重性質。在復審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問題,突出表現在:沒有對請求復審的專利申請進行全面審查,而是直接審查了駁回的決定,在此過程中也沒有提到該項專利申請不被授予專利權的其他缺點,從而沒有使復審的救濟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復審范圍的不合理性造成了當事人利益的損失,從而矛盾上升到行政訴訟等。
三、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在這個大社會中生存的人類也會不斷地發明和創造各類自己感興趣的技術和實物。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專利的申請數量會發生跨越式增長,這就會無意識地引起各類專利糾紛。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就必須根據專利無效的實際情況,調整和完善適合我國專利授權的法律制度和專利復審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范曉宇.宣告專利權無效決定的本質及其效力限定兼評我國專利復審制度的改革[J].中外法學,2016,28(3):684-701.
[2]唐儀萱,聶亞平.專利無效宣告請求中止侵權訴訟的問題與對策——基于2946份民事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