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芬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共同體思想是非常關鍵的內容,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共同體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雖然馬克思并沒有明確給出共同體的具體含義,但是從其理論著作中不難看出,馬克思將共同體分為了三個階段,即自然階段、虛幻階段和真正共同體階段。我們知道,哲學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凝聚而成的,面對經濟全球化、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習近平再次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升華,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理念,也是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在中國的新生。
關鍵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交往實踐觀
中圖分類號:A81;D8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244-02
一、馬克思共同體的發展歷程
從發展過程看,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分為三個發展階段:自然階段、虛幻階段以及真正共同體階段。
自然的共同體顧名思義即自然而形成的,沒有人為地組織,是由于人的依賴性而形成的,是原始的共同體。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須借助于共同體的指導才能從事生產和進行勞動。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下,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自然階段的共同體一直存在,盡管如此,共同體存在的形式也會因當地環境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一種新的共同體的形式也正在形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國家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國家不是代表著普遍的利益,而是代表著特殊的利益。分工的不同產生了階級,同時也就產生了統治階級的國家,但是由于每個人,每個集體的分工不同,可能會使一些人脫離集體,只為謀取個人的利益,這就使得個人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發生了矛盾,破壞了原有共同體的統一性。虛幻的共同體是獨立于共同體自身而存在的,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此時,人還不能作為真正的類存在物,真正自由的是資產階級,而非無產階級。也就是說,虛幻的共同體是表面上的共同體,而非本質上的共同體。
馬克思設想的未來是沒有階級和國家存在的,取代階級和國家的是一個人類的聯合體,也就是“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的內部,不僅實現了每個獨立個體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且也實現了整個社會群體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真正的共同體的本質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組成共同體的成員不僅能夠追求利益的真正實現,而且還可以追求自我自由與全面發展,每個人的利益與共同體的利益一致,不再只是表面的統一,人們不再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實現了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質由此也得到真正實現。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馬克思共同體理論的關系
(一)二者在理念上存在一致性
馬克思提出,由自由發展的個體組成的人類聯合體就是真正的共同體,所有的個體都能自由發展,就像馬克思所提出的,在真正共同體中,所有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每個個體不再只擁有單一的職業和身份,而是能以各種身份處于這個聯合體中。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同樣也是主張世界各國全都聯合起來,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之間一律平等,各國之間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二)二者的實現路徑存在一致性
這兩個共同體理論都是以交往實踐觀為基本的理論載體。通過交往實踐的雙重整合與建構,最終形成交往共同體,從而造就了社會的公共性以及各種公共領域。只要是在一個集體中就少不了交往,無論是早期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還是現在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想成為一個聯合體就必須進行普遍交往,人的全面發展是交往實踐的豐富化,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交往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樣一個國家也一樣,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很難“閉關鎖國”關起門來搞建設,必須打開大門,同世界各國進行外交,通過交往實踐可以消除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壁壘,實現全世界的聯合,實現生產和生活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三)二者的最終目標具有一致性
無論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還是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最終目標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馬克思提出,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人的“異化”,以生產力普遍發展為前提,人與人之間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交往,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聯合體,實現人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就是在對全世界的經濟基礎、社會關系以及各種矛盾的綜合考慮前提下提出的,是可以實現人類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共同體。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體現了文化自信的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副美好的藍圖,是全世界實現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是一種全人類和諧的價值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集中體現,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在宣揚和闡釋中國文化中的“和”思想,在他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中,也是以“和”作為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以追求人類的和平與發展為目標,倡導共享繁榮,共守尊嚴、共保安全、共掌命運的核心思想。建立在中國傳統“和”文化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國家的交往實踐中體現了非凡的價值,不僅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二)推動實現中國特色外交強國的進程
當前人類時刻面臨著多重挑戰,資源問題、恐怖主義、環境污染、氣候變化都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立應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封閉自守中生存與發展,開放與合作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主題,中國也在同世界各國找尋利益契合點,尋求全球范圍的戰略合作。中國秉維護和平、尋求發展、和諧共存的外交理念,努力構建穩定和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不斷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尋求全人類的均衡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中國外交思想的解放,當今世界全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無論何時何地中國與世界各國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中國與世界各國都是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一員,都占據著主導地位,都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要想加快發展成為共同體,必須進行大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實質上是對當代中國在和平外交政策上的創新與延續。
(三)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要求世界各國要和諧相處,不拉幫結派,在中國所構想的治理體系中各國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霸占主權掌控全球治理的話語權,堅持無論大小、強弱國與國之間一律平等,所有方案都必須由成員國共同協商,治理所取得的成果也必須與參與者共同分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使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空前增強,完善了合作機制,從而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任平.《交往實踐的哲學》[M].云南:云南出版社,2003:17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6]《十九大報告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