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琳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細。
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總體要求。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成為全國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要“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因此,在新時代、新矛盾面前,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應該緊緊圍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一核心任務,創建更加整潔、安全、干凈、有序、公正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內在魅力,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細化治理實踐,穿好針,縫細線,真正拿出“繡花針”的功夫和精神做好城市管理。從2018年7月底開始,鄭州市探索一種新穎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機制——“路長制”,從區委書記到街鎮干部,一人認領一段路,保證每條道路全覆蓋。此次實施“路長制”看點頗多——覆蓋面更廣,主城區重點區域所轄道路幾乎都在管理考核范圍內,真正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無盲區;工作機制更健全,總路長、副總路長、一級路長各司其職,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措施更規范,在路邊設道路管理責任公示牌,向社會公布,方便市民監督;考核更嚴密,動態開展紅黑旗評比,嚴格兌現獎懲,激發擔當作為。
荀子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任何政策和制度的執行關鍵不僅在于落實,還要制度化常態化!要真正將“路長制”落在實處,就必須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管理模式,形成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理的管理體系,培養一支信念堅定、敢于擔當的“道路鐵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路長制”管理的目的。
前段時間,單位在鄭州市金水區政一街的李女士出差回來,驚喜地發現幾天不見,單位門口的這條街道發生了很大變化,新鋪的路面干凈平整,道路兩邊的車輛擺放得很整齊,電線桿及墻面上的小廣告也沒有了,就連通往家屬院胡同的地面也進行了硬化,墻面進行了粉刷修補。特別是政一街兩側精心打造的傳統文化墻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整個街區文化墻近百米,以寫真的手法生動展現了省政府變遷、甲院社區記憶。
“連窨井蓋也進行了美化,真是煥然一新啊!”附近的居民由衷地為社區周圍的變化點贊,“以前電動車和共享單車都是隨意停到路邊,有的商鋪在門口堆放東西,占據了大部分的人行道,把來往的行人擠到了機動車道上。再看現在,路面寬了,各行其道,行人也有地方走了。”最讓甲院社區居民和路人嘖嘖稱贊的是道路兩邊的文化墻。這種彩繪文化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居民隨時感受文化的熏陶,不僅倡導了積極向上的傳統理念和生活方式,增強了社區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社區特色風景線。
原來,這些變化得益于鄭州市目前推行的“路長制”管理模式。
河流有河長,湖泊有湖長,道路也要設路長。為了切實解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有效解決城市管理中的“臟、亂、差”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18年7月2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鄭州市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路長制”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拉開了鄭州“路長制”序幕。該《通知》要求今年9月底前,各區政府、管委會要以提升城市環境容貌為重點,每個區政府、管委會打造3~5條“路長制”特色街道。今年年底前,全面實施“路長制”管理模式,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記者向鄭州市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辦公室(以下簡稱“鄭州市精細辦”)了解到,2018年7月底前,各區政府、管委會根據轄區街道數量和人員情況,明確了所有道路路長,定人、定路、定職責,建立“路長制”工作運行機制,設置道路管理責任公示牌,標明路長姓名、職務、工作職責、工作內容、責任人、聯系方式等內容。
在政三街上,記者看到了金水區城市精細化管理路長制公示牌,上面除了詳細標明目前正在探索的“1+2+N”工作模式的內容,“路長制”工作內容,路長姓名、電話,連城市巡查員、城管執法、交警、環衛、工商質監、食藥監管的姓名也標得清清楚楚。在公示牌右下角,張貼了金水區“路長制”工作信息平臺的二維碼,記者掃碼關注后,發現功能分欄里專門設置了“路長制”,具體分為“路長職責、舉報投訴、工作內容”三項,在“舉報投訴”欄里,記者看到了群眾的反映問題清單:機動車占用盲道,自行車亂停放,而在問題清單下面就是整改反饋的情況:通知交警聯系車主,已及時開走;自行車已排放整齊……
誰來當路長?都管啥?
學生時代班級有“班長”,工作后單位有“組長”“科長”,大家都不陌生。但一條街道的“路長”聽上去有點陌生。那么,究竟路長是做什么工作的?誰來當路長?記者進行了調查。
據了解,“路長制”是以屬地管理為原則,實行公路網格化管理,依靠責任明晰的各級路長,層層壓實管理責任,建立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的管理機制,從而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的一種管理模式。那么,路長由誰來擔任呢?根據鄭州市政府相關方案,各區政府、管委會主要領導擔任轄區總路長,分管城市管理工作的領導擔任副總路長,分包鄉鎮(辦)的區(開發區)縣處級領導擔任所分包鄉鎮(辦)的一級路長,各鄉鎮(辦)設立二級路長,由副科級以上領導擔任。其中,總路長每半月巡查一次,一級路長每周巡查一次,二級路長每日巡查,做到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路長不是職務,不是官位,而是一份責任。‘路長制的核心在于責任制,每名路長都是道路管家,必須用腳步丈量每一寸道路,用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鄭州市精細辦工作人員說,“路長們要在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制的基礎上,將包秩序、包衛生、包立面制度具體化,也就是說只要是在路上能看到的路長們都能管。”
路長,名字雖叫得響亮,管的事兒卻很小很雜。關于路長們的工作內容,記者也進行了相關了解。“路長制”的工作內容包括實行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制等,如“包秩序”“包衛生”“包立面”等。其中,包秩序,即道路上既無車輛亂停亂放、無亂擺攤設點,也不能亂堆放物料等;包衛生,就是要做到無垃圾雜物、無污水、無污垢、無油或嚴重積塵,衛生設施完好整潔,無破損等;包立面,就是門頭牌匾無破損、無亂貼亂畫、無私拉亂扯等。路長負責對責任路段開展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自實施“路長制”以來,金水區按照“中心轉移、重心下移”的指導思想,確定“與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與道路交通秩序綜合整治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探索了以“‘1+2+N工作模式和社會化參與共治體系、標準化管理運行體系、一體化巡查執法體系、精準化考核獎懲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一模式四體系”工作法,推動道路交通秩序明顯改善,城市精細化管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為此,8月25日下午,鄭州市金水區區委書記陳宏偉在組織召開的“路長制”工作觀摩座談會上“現場拍板”:全面快速推行“1+2+N”工作模式。
“‘1+2+N模式,‘1指三級路長,由社區網格長擔任。‘2指城市管理巡查員和居民義務巡查員。‘N指固定職能部門人員和根據道路實際需要下沉的職能部門人員。包括了市容協管、環衛、城管執法、交警等。”金水區精細辦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此模式下,由二級路長對責任路段建立詳細臺賬,嘗試建立街道層面的‘路長制運行平臺,同時建立路長工作群,實現道路問題90%由直接責任人發現并解決,小部分問題由二級路長周例會聽取并統籌解決,以‘定人、定路、定時、定責的‘四定原則和‘包秩序、包衛生、包立面的‘三包工作制度,徹底解決‘臟亂差污的頑疾。”
記者了解到,三級路長其實就是社區的書記或主任,他是實施“路長制”的關鍵,其職責是:每天隨時隨地巡查檢查所轄路段,統籌調度社區網格員參與管理,宣傳動員道路沿線周邊群眾、門店、單位廣泛參與,做好路段內城市管理問題的協調解決、整改落實和結果反饋。同時,還要做好上傳下達、左右協調、無縫連接。
通過在金水區未來路街道辦事處周圍走訪,記者了解到,每個路段都配備了城市管理巡查員,對于較長或復雜的路段,配備人員相應增加,實行AB角輪崗;對于路段較短或者管理容易的相鄰路段,1名城市管理巡查員也可以兼管2個路段,確保每個路段每天都有人巡查且不斷檔。對于發現的問題,能力范圍內能夠解決的應立即解決,比如:把非機動車隨手擺放整齊,碰到地上的簡易垃圾隨時清理;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上報三級路長或職能部門。
“除了城市管理巡查員,我們在每個路段都固定了城管執法、交巡警和環衛三個部門人員,根據各自職能,做好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另外,我們還創建了‘道路驛站,主要為‘1+2+N人員和群眾搭建一個休息、交流、充電、服務的平臺。”未來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錢其旺說,“‘道路驛站承載著溫馨港灣、加油站、愛心亭、議事室、揚聲器等五大功能,很受大家歡迎。”
“您好,請將車輛停放在指定車位內,這里不能隨便停車!”在未來路街道打造的精品路——玉鳳路上,一輛汽車剛想停在路邊,附近停車管理人員馬上趕來,要求車主不能亂停車。
在玉鳳路上,記者看到沿街商家店招牌整潔有序,商戶門前整潔干凈環境優美,車輛停放秩序井然,公共自行車停放也整齊劃一。“以前,車輛亂停亂放,地磚碾壓破損嚴重,洗車點污水流淌無人管,地面衛生臟,經過整治后,你看現在,停車有序了,環境美了,違規占道、設攤、堆積、擺放行為少了……我們看著都舒心啊。”街道兩側的商戶說起現在的變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您看,這是我們打造的特色街道,特別是這條街道的文化墻,畫面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省府文化與正在推進的城市精細化管理‘路長制新模式交相輝映,融合成一道別具特色的街區靚麗新景觀,已成為提升美化街區環境的新思路。我們相信,這會成為引導民眾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傳遞城市發展理念的新風尚。”政一街的三級路長、金水區花園路街道甲院社區書記宋紀紅指著政一街的文化墻向記者介紹。
甲院社區地處原河南省政府南大門,轄區面積約0.7平方公里,涉及7條道路17個自然院,是花園路街道辦事處最大的社區。在推行“路長制”工作中,甲院社區在金水區花園路辦事處的統一安排下,每個路段都懸掛有“路長制”公示牌,對該路段范圍的詳細劃分、路段內的人員(路長、網格員、交警、執法中隊、環衛、市容)配備進行公示,明確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并張貼出二維碼及電話,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為了共同推進‘路長制工作有序實施,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求寫工作日志,并且做好工作排班及會議記錄,定期召開‘路長制工作周例會,加強與各部門及轄區居民、商戶的聯系。”宋紀紅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群眾了解“路長制”的具體內容,樹立責任意識,路長們走上道路,進入樓院,為轄區群眾講解“路長制”工作,發放《致居民(商戶)的一封信》,并與每家商戶簽署“三包”(包秩序、包衛生、包立面)責任書,為“路長制”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路長‘動起來了,道路‘靚起來了。你看現在的道路上,隨處可見路長們活躍的身影。整理擺放混亂的共享單車到劃定的停車區域,給亂停亂放的機動車張貼溫馨提示條,督促商戶清理門前雜物,勸告商戶不要突店經營、占道經營等都是他們的工作。只要是路長走過的道路,你會發現車輛擺放整齊了,小廣告沒有了,道路也清潔開闊了。”宋紀紅談起實施“路長制”后的效果,滔滔不絕。
“每天都有路長徒步來巡查,草叢里的紙屑、煙頭,街邊的鋪路石有碎角,路邊亂停放的共享單車,他們都管。如今,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真是越來越高啦!”甲院社區的居民見到記者不禁豎起大拇指給了一個大大的贊。
記者從市精細辦了解到,鄭州市城市精細化管理“路長制”工作,以“治差、治亂、治臟、治軟”為總體目標,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屬地管理、問題導向、基層自治、社會參與”為工作原則,探索形成了“三長擔責、多員參與,四包切入、群管群治,五級聯動、路網融合,六化推進、提升顏值”的“3456”管理模式,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規范長效的街面問題發現和處置機制,推動道路交通秩序明顯改善,城市精細化管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悉,7月底鄭州市召開了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會,會上印發了《鄭州市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路長制”實施方案》。此后,各區根據轄區實際情況,陸續出臺“路長制”實施方案,以推動城市化管理水平。
除了金水區的“1+2+N”模式,通過在全區調研的情況,鄭東新區有針對性地在全區推行“三個三”工作法:即建立“三個機制”、落實“三個統一”、實現“三個突破”,確保“路長制”工作高效運行。
中原區針對老城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滿意為目標,以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行“路長制”為抓手,研究提出“三轉三提”(轉變理念、轉變職能、轉變機制,提升站位、提升標準、提升素質)工作思路,以治臟、治亂、治差為切入點,將創新推行“路長制”貫穿于城市管理工作全過程,堅持路院共治、路點共治、路校共治、路城共治,努力營造安全、整潔、有序、文明的城市環境。
惠濟區建立了由各鎮(街道)和各委局的75名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分別擔任轄區8個鎮(辦)101個路段路長的管理模式,還建立了路長巡查制度、問題報告制度、曝光通報制度、互查互評制度、月例會制度、紅黑旗制度作為“路長制”管理模式的工作機制。
為了貫徹落實各區實施方案,各街道辦也是各有各的方法。
自“路長制”工作啟動以來,花園路街道將“路長制”管理與正在開展的“志愿服務百團”活動有效結合,充分利用黨員志愿團隊的專業資源和服務優勢,依托黨員責任崗、黨員志愿服務積分制等形式,按照一個志愿服務隊分包一個路段的原則,集中開展交通秩序整治、綠化、不文明行為勸導等活動,助力解決共享單車擺放、文明交通崗、環境衛生等問題。他們以黨建引領道路治理為工作主線,將“路長制”同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整合各方力量,明晰職責分工,發動社會參與,逐步形成“黨建引領、街道主導、部門聯動、問題導向、基層自治、社會參與”的城市管理模式,推動實現城市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努力打造安全、整潔、有序、文明的城市環境。
建設路街道辦副主任敖明成告訴記者,“路長制”正式實施以來,考慮到轄區企事業單位和商戶密集、老舊居民樓院多的實際情況,在二級、三級路長的基礎上,將各單位、商戶和無主樓院轄區的管理員都納入路長的補充力量,成為“路長制”責任單位。
鄭州中心醫院是轄區“路長制”重點責任單位,“日常我們派出專門的幾名人員,負責維護醫院周邊環境,固定值班,發現有影響市容市貌的不規范行為立即糾正。”鄭州中心醫院一名負責人說。
自“路長制”實行以來,街道環境整潔有序、美觀宜人的同時,其功能如何進一步發揮也引起更多關注。
鄭州市建設路街道辦,通過在“路長制”基礎上持續發揮作用,將轄區企事業單位、商戶、老舊居民樓院等納入管理,每個責任單位都成為轄區“路長制”的充實力量,共同維護轄區路面市容環境,“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為人民”的意識更強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也再次提高了。
據了解,路長管理還設有嚴格的考核獎懲。
開展“路長制”管理工作紅黑旗評比,三級路長對各自轄區道路進行評比,每月評出2個紅旗路段和1個黑旗路段,上報至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小組每月評比一次,設紅旗路段5個,黑旗路段1個。對當月被評為紅旗路段的二級路長、三級路長及網格員按照先進檔次發放當月社會管理考勤獎,對巡防隊員、文明勸導員根據獎懲辦法進行獎勵,對職能部門下沉人員向其所在單位進行通報表彰;對當月被評為黑旗路段的二級路長、三級路長及網格員扣發當月社會管理考勤獎,對巡防隊員、文明勸導員根據獎懲辦法進行處罰,對因履職不到位導致被評為黑旗的職能部門下沉人員,向其所在單位進行通報批評。至2018年年底,累計4次以上(含4次)評為紅旗路段的二級路長、三級路長及網格員在年度績效考核時予以加分,對巡防隊員、文明勸導員根據獎懲辦法進行獎勵,對職能部門下沉人員向其所在單位建議給予表彰獎勵;累計4次以上(含4次)評為黑旗路段的二級路長、三級路長及網格員在年度績效考核時不得評為合格以上等次,并由街道紀工委對三級路長及網格員啟動問責,對二級路長進行約談,對巡防隊員、文明勸導員根據獎懲辦法進行處罰,對因連續3次以上履職不到位導致被評為黑旗路段的職能部門下沉人員,建議其所在單位進行問責處理,并調換相關人員。
在黑旗累計計算過程中,凡當月被評為黑旗單位,但在下個月工作中迎頭趕上被評為紅旗的單位,可抵消1面黑旗。同時各區政府、管委會或社區對轄區沿街單位、門店也開展了紅黑旗評比。
9月30日,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街道辦,不少人等待開會的間隙小聲問:“哪幾家單位掛黑旗?”
當天是建設路街道辦“路長制”的月總結,對轄區數十家“路長制”單位進行評比,考評差者掛黑旗,并在大會上當眾作檢討。
當天,鄭州市中心醫院、鄭州市五十一中學等4家單位被“掛紅旗”,21家被評為“文明商戶”,“一般來說,第一次被批評,有掛黑旗的可能時,責任單位壓力就很大了,接下來很少再出問題。”敖明成說。
避免“路長制”一陣風,持續增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是個精細事,也是個復雜事。大到城市規劃、城區建設,小到每一個社區,每一處角落,均屬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城市管理中,城市道路不僅是貫通城市的動脈,還是城市形象的最好展示。路面整潔與否,有沒有占道經營,標識是否清晰……都非小事。
過去的城市管理,往往在發現問題后一級一級上報,時間久、上報程序也較為復雜。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往往缺乏深入基層的認知,“管理”與“服務”是兩個體系。通過“路長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路長在各條道路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層層上報的中間環節,不僅更加精細化、更加便捷,也實現了城市管理的“短平快”的方針。
同時,通過“路長制”工作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讓領導干部都能積極參與到城市管理工作當中,發現問題在基層,解決問題在基層,發揮領導干部的監督協調職能,調動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對于城市管理的意義很大。
不過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于街道上、小區里的諸多改變,大伙欣喜之余,最擔心的還是這樣的效果能不能保持,能保持多久?對此,鄭州市精細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治效果絕不會是“一陣風”,從當初設計這個制度,以及方案制定的時候市里已經很明確,“路長制”是要長期進行的。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在于落實。有專家指出,要塑造一個更有秩序的城市生活共同體,就要有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精神,奔著問題去,迎著風險上,不能遇到困難就妥協退讓,有所爭議就止步不前。“路長制”這樣事關民生、事無巨細的改革舉措尤為如此。“路長制”不是在每條路邊豎起個責任牌就完事,需要各級領導干部下足調查研究的功夫,早晚高峰時真正去路上看一看,輕車簡從去路邊小店和店主聊一聊,抽空在網上逛逛“高樓迷”或“地鐵族”論壇,找一找熱心網友對片區規劃充滿“腦洞”的建議,如此方能對焦點矛盾、復雜問題、民意呼聲做到心中有數。
好的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治理的走線順不順、針腳密不密,決定了城市運行是否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凈。近年來,鄭州不僅市容市貌顯著提升,優質的管理更是催生了市民自發、自主參與管理的意識。以“路長制”的實施為起點,增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市容環境干凈整潔、城市道路平整暢通、交通秩序規范有序、城市亮化流光溢彩、城區河道水清岸綠……管理精細化,潛力無窮大,一個有吸引力、競爭力和內在魅力的鄭州,正徐徐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