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了一句古語:“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此語出自《世說新語》。2013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及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引用了一句古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此語出自《古今賢文》。2013年5月,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說:“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格言出自《警世賢文》。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同菏澤市及各縣區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內鄉縣衙大堂的一副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一副楹聯大約源自《格言聯璧》:“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且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道一官好做,須盡些父母恩情。”習近平引用的古語,言簡意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給人們以思想啟迪、精神激蕩。
上述《世說新語》《古今賢文》《警世賢文》《格言聯璧》,都是中國古代修身處世類圖書。這些書中不乏修身處世的警句、格言。
什么是“修身”“處世”“格言”呢?先借用權威工具書對其分別作一釋義。
“修身”。《現代漢語詞典》:“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修身養性。”《漢語大詞典》:“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儒家以修身為教育八條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處世”:《現代漢語詞典》:“在社會上活動,跟人往來相處。立身處世,為人處世。”指待人接物,應付世情,與世人相處交往。《漢語大詞典》釋義:“生活在人世間。《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子處囊中,其未立見。”后來引申指參與政治或社交活動。蘇軾《與林濟甫書》:“某兄弟不善處世,并遭遠竄。”《菜根譚》:“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格言”:《現代漢語詞典》:“含有勸誡和教育意義的話。一般較為精練,如‘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漢語大詞典》:“含有教育意義可為準則的話。”朱自清:“格言偏重個人的修養,名言的作用似乎廣泛些。”綜上所述,修身指陶冶身心,涵養德性;處世指與人往來,應付世情;格言指含有教育意義,可為行為準則且精練的話。
中國歷代都有修身處世的作品。例如《增廣賢文》《格言聯璧》《朱子治家格言》《解人頤》《顏氏家訓》《圍爐夜話》《菜根譚》《小窗幽記》《世說新語》《南北史續世說》《續世說》《今世說》《新世說》《新語林》《鄉言解頤》《瓊琚佩語》《半九亭集》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增廣賢文》,又名《警世賢文》《古今賢文》《增廣昔時賢文》。該書原名《昔時賢文》,最早見于明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后經文人多次增添,尤其到了清同治年間,周希陶“集古今名言正論,將《增廣》而參訂之”,名《重訂增廣》,成為清末民國家喻戶曉的處世讀物。舊時有一句口頭語“讀了《增廣》會說話”,可見其影響之大。這本小書集結了中國古代的各種警句、格言、諺語,《朱子治家格言》《格言聯璧》《小窗幽記》《顏氏家訓》等內容多被收錄。
這些修身處世讀物,匯集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為人處事、治家、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詩句、諺語等,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啟人心智之句,講述了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用語明白曉暢,易誦易記,讀之朗朗上口。希望人們以修身為根基,不斷提高,以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如《增廣賢文》中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等,一經成誦,便終身難忘。
古代處世讀物中有許多格言,至今讀了仍能給人以啟迪。我們萬花叢中擷取數枝,粗略分類,以饗讀者,希望能從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立志。古人把一個人的氣節看得很重,如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最為人們熟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徐庭筠《詠竹》詩:“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云去也無心。”此詩借竹喻人,未踏入社會就應有氣節,入世之后要虛心。立志格言如:“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修身。在日常生活中胸懷坦蕩。格言如:“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有譽于前,不若無毀于后;有樂于身,不若無憂于心。”“欲無后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欲不除,似蛾撲燈,焚身乃止;貪不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學;泰山不卻微塵,積少壘成高大。”“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我不如人休怨,世間不如我者尚眾;我能勝人休夸,世間勝于我者更多。”“我勝人莫矜,當思勝人的因果;人勝我何害,定有勝我的根基。”“疑人輕己者,皆由內不足;恃才矜人者,多是外有余。”“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動不得;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嗜。”“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積德若為山,九仞頭休虧一簣;容人須學海,十分滿尚納百川。”“他山有石能攻玉,眾口鑠金莫傲人。”
齊家。簡言之就是管好家庭,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格言如:“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兒孫個個賢。”“傳家二字耕與讀,防家二字盜與奸,傾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勤與儉。”“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儀疏。”“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宜讀。”“居身務期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富若不教子,錢谷必消亡;貴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長。”“不患老而無成,只怕幼而不學。”“敗家子弟揮金如土,貧家子弟積土成金。”“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勤儉治家之本,忠孝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積善傳家之本。”“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勤儉。格言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早起三光,遲起三慌。”“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一飯一粥,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生財不如節財,省用方能足用。”“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盡孝。古人對“孝”字看得很重,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雖然尊卑有別,但“孝道同致”。比較有名的有二十四孝故事。格言如:“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卻愁前面無多路,及早承歡向膝前。”“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愛日以承歡,莫待丁蘭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丁蘭”是二十四孝之一;“椎牛而祭墓”出自《韓詩外傳》曾子的話。
交友。“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人若近賢良,譬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貫魚鱉,因臭而得臭。”“有道是:寧與英雄爭高下,不與小人論短長。又道是:與君子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與小人處,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勸善。“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坡,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一派青山景色優,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
勸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修德而留意于名譽事功,必無實證。”“讀史要耐訛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閑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此方得力。”“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為政。“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方見腳跟。”“無事時常照管此心,競競然若有事;有事時卻放下此心,坦坦然若無事。”“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廣行陰騭事,以能保我子孫。”“欲行平易近民之政,當有慈祥愛物之心。”“居野,世事要堪得破;為官,浮名須看得輕。”“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手則遺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腳則玷污終身。”“做官不可交非類,以壞名節;斷事不可聽私書,以倒是非。”“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守法。“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報應有早晚,禍福自不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盼早到與來遲。”“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手便下流;力行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其他修身處世的格言還有許多,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等。也可以分為更多門類,這里不再一一羅列。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