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雯
【摘 要】在直接補貼政策中,由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核實企業行為有一定難度且需耗費成本,同時由于企業具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企業存在“騙補”行為。論文通過政府補貼與企業行為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來探究政府補貼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完善補貼政策。
【Abstract】In the direct subsidy policy, due to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t is difficult and costly for the government to verify the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motive of maximizing profits of enterprises, there exists “subsidies deception” in enterprise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dynamic game mode of government subsidy and enterprise behavior,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government subsidy can play its role and how to perfect the subsidy policy.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補貼;動態博弈
【Keywords】new energy automobile; subsidy; dynamic game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9-0045-02
1引言
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供給側改革”后,產業政策作為調整宏觀經濟工具的作用日益明顯[1]。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51.7萬輛,銷量5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7%和53%[2]。但由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核實企業是否將補貼用于專用渠道有一定難度,同時由于企業具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故存在虛報新能源汽車產品性能、偽造銷售記錄、等“騙補”行為。另外,政府監管與懲罰制度的懈怠和缺失也可能使政府補貼無效[3]。
對于騙補行為,多位學者進行了經濟學、法學以及博弈論視角的論述。在如汪秋明、周楊、陳旭等人的模型中,未考慮到補貼退坡后,部分低能耗產品可補貼,部分高能耗產品不可補貼的現狀。因此本文建立了政府補貼與企業行為的動態博弈模型。
2 模型假設
在本模型,博弈雙方分別為政府(博弈方Z)和汽車企業(博弈方Q),政府希望將補貼用于降低成本,社會效益最大化。企業希望資金效用最大化。企業進入市場時,需耗費一定專用性資本,設為a,將生產成本為c,售價設為P,銷量設為S。補貼設為e,企業專款專用時,社會效益為B。政府核實成本設為k,如果企業存在騙補則罰款設為f。本文中EZ代表政府期望收益,EQ代表企業期望收益。為便于分析,假設所有變量均已進行貨幣化處理。
由于政府補貼政策中明確提出要鼓勵高能量密度、低能耗車型應用,屬于低能耗車型的產品可補貼,假設虛報的概率為p1,則不虛報概率為1-p1,同時政府進行核查概率為p2,則不核查的概率1-p2。假設政府一經核查就能查出企業是否虛報。
3 模型分析
根據以上行為描述博弈過程和假設,可以得出以下博弈模型,如圖1:在最頂端決策點處,企業選擇生產新能源汽車或僅生產傳統汽車;在第二個決策點,企業選擇生產新能源汽車后,政府在補貼政策中選擇可補貼的產品范圍,決定企業可否獲得補貼;在第三個決策點,企業汽車屬于可補貼范圍,則選擇虛報來騙取補貼或根據實際情況申報補貼;在最末端的決策點,政府選擇是否對企業的補貼使用狀況進行核查。本模型中的純策略收益R1-R6的值如圖1中所示。
4 模型求解
根據博弈理論的逆向歸納法,應從模型最底層開始分析。在本模型中,企業是否虛報和政府是否檢查是一個混合博弈,因此模型又可表示為標準式,如表1。
由模型可知,企業與政府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EQ=p1[p2(e-a-f)+(1-p2)(e-a)]+(1-p1)[p2(PS+e-a-c)+(1-p2)(PS+e-a-c)]
=p1(e-a-p2f)+(1-p1)(PS+e-a-c)
EZ=p2[p1(f-k-e)+(1-p1)(B-k-e)]+(1-p2)[p1(-e)+(1-p1)(B-e)]
=p2[(p1f+(1-p1)B-k-e]+(1-p2)[(1-p1)B-e)]
為求出此決策點的混合博弈均衡解,對EQ、EZ求偏導,可得p1、p2的最優解如下:
?墜EQ /?墜p1=0?墜EZ /?墜p2=0→p1*=k/fp2*=(c-PS)/f
下面將p1*和p2*代入EQ和EZ,可得:
EQ=e+PS-a-c
EZ=(1-k/f)B-e
得出最末端決策點的混合博弈均衡解后,回到第二個決策點,可進一步分析政府如何劃定可補貼汽車范圍。若政府可進行補貼,當政府的核查成本k小于企業繳納的罰款f時,EZ的最小值為-e。若政府不補貼,則EZ為0,此時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主要靠企業自身承擔。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尚未充分發展時,政府將有針對性地對研發技術較復雜、節能效益更高的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對續航能力較弱的新能源汽車不進行補貼,而是交由市場機制進行自我運作。
從企業角度看,在頂端決策點,若企業進入市場,則EQ>0。若企業仍生產傳統汽車,則EQ為0。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市場需求不足、進入成本高而導致虧損的可能。但當補貼大于企業虧損時,企業仍會選擇進入市場。
5 結論與建議
在本模型中,p1是企業虛報生產或銷售狀況的概率,也可以理解為“說謊”企業在所有新能源汽車企業中的比例。從最優解p1*來看,這一比例取決于核查成本和罰款的相對大小,即在核查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罰款越高,“說謊”企業越少。p2是政府核查企業實際情況的概率,也可以理解為受檢查企業占所有同類企業的比例。可知p2*與企業虧損(c-PS)成正比,與罰款成反比,即罰款力度越大,檢查比例越小,同時盈利能力越強,檢查比例越小。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得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①從政府視角來看,需在政策制定層面,增強政策效用的持續性。2016年12月制定的補貼政策法律層級較低,多為部門規章或地方性法規,而且各個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各自為政”、方案不一、難以銜接。2018年2月出臺的新補貼政策,雖然在細則中化繁為簡,如已進入2017年目錄且符合調整后補貼技術的車型可以直接上新目錄,還有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可“全國通行”,無需每一個產品型號均到每一個省份進行單獨的申請檢查等。但是在政策完整性和嚴謹性不足的情況下,政府仍需深入考察產業狀況,將分散在財政法規和規章中的補貼政策獨立出來,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把握好戰略方向,減少臨時性政策變動,增加政策的“有效期”,給足企業研發新技術的時間,促進企業積極為新能源汽車“提質換擋”。
②從政府視角看,需在政策落實層面,加強監管力度。首先罰款額度的提高能夠增加企業的違規成本,降低企業虛報的比例。由模型可知,企業選擇是否生產新能源汽車與處罰力度無關,而僅與成本和補貼有關。而是助推市場健康發展[6]。其次政策的落實主要依靠政府監管,因此監管部門不僅要仔細審查重點技術參數,還可以適當引入第三方監管。
③從企業視角來看,需在政策響應層面,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充分提高消費者效用。在目前市場中,傳統汽車比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更高,所以新能源汽車企業需將補貼后的汽車價格與傳統汽車基本持平才能夠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就要求企業積極創新,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企業可在產品質量上下一番功夫。從舒適度、安全系數、外形等消費者體驗,到續航能力、充電時間等產品性能,都是增強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的有效因素。
【參考文獻】
【1】鄧云鶴.產業政策實行中問題及對策建議——新能源汽車行業“騙補”案例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4):67.
【2】陳旭.新能源汽車產業補貼政策研究——基于博弈論的視角[J].經貿實踐,2017(5):56.
【3】汪秋明,韓慶瀟,楊晨.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補貼與企業行為:基于政府規制下的動態博弈分析視角[J]財經研究,2014(7):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