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超
(東北師范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吉林 長春 130033)
在中國歷史的原始社會末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堯舜禹部落聯盟的活動已經到達了的東北地區,并與東北地區的古民族發生了聯系,舜二十五年,東北的肅慎進貢弓矢。夏朝時東北地區的南部分屬冀州和青州。周武王時,已經把肅慎之地作為周王朝的北疆,肅慎向周朝進貢楛矢石砮。古商人、古燕人以及稍晚的夷、戎、貉等民族的一部分都曾經活動東北境內。
在古代的東北地區,先后形成的民族主要可以分為四個大的系列,即穢貊族系、東胡族系、肅慎族系和華夏(漢)族,在各族系中,而依其形成的先后順序,穢貊族系中有穢、貊、夫余、沃沮、高句麗等民族,東胡族系中有東胡、烏桓、鮮卑、室韋、契丹、奚、蒙古等民族,在肅慎族系中有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這些民族有的曾經建立起臣屬于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如夫余、高句麗、渤海等;有的曾經建立起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北方王朝,如遼朝和金朝;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滿族)建立的清朝則實現了對全國的統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之一。
在上述四大族系中,由于各民族興起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彼此間的經濟生活以及建立在這種經濟生活基礎上的社會組織、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傳統,以及建立政權后所實行的國家制度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大體上說來,華夏(漢)族是最早走向農耕和定居的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雄厚的歷史積淀,賦予這個民族以安土重遷和堅守傳統的品格,并通過各類風俗事象表現出來。歷史上除了世居遼南地區的華夏(漢)族,歷代都有眾多的漢族人口遷入東北地區,成為推動東北地區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穢貊族系和肅慎族系的各民族在興起的初期,盡管也各自經歷了較長的漁獵、采集、畜牧等生產活動的時期,但共同的是這些民族的原始農業發生較早,很快進入定居生活,那些有條件受到中原及周邊先進經濟文化影響的民族,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會大大加快,接受中原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障礙也要小得多,甚至在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里實現跨越發展,最終導致民族個性和特點迅速淡化和消退,為迅速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準備了條件。如金朝的女真族和清朝的滿族。東胡族系各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情況則要復雜得多,一般來說,受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的限制,他們把狩獵、畜牧生產作為謀取生活資料手段的時間相對漫長和單純,特別是畜牧經濟生活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而農業生產的發生則是主要受到周邊已經從事農耕經濟活動的包括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影響的結果,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政治格局、民族關系變動的影響,農耕生產的規模和水平很難保持持續發展的趨勢,并不能在其全部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東胡族系社會歷史發展的顯著特點是長期處于持續流徙之中,穩定性較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長期在較低的水平上徘徊不前。如契丹族和蒙古族就屬于此類情形。
東北地區的各民族在實現民族自身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在物資生產、制度文明和觀念文明各領域都有非凡的創造,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謀取生活資料和為改善生存條件而與大自然進行艱苦斗爭。正是東北先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的經濟生活,形成了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社會習俗。
與東北地區的各族系、各民族的歷史進程相伴隨,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彼此交往中,各民族在經濟生活、觀念文化、風俗習慣等領域趨同的方面日益增多,如生產領域中各民族在農耕、畜牧、狩獵生產的技術和經驗的趨同現象。在宗教信仰方面,東北先民信仰薩滿教,成為跨民族的社會文化現象,反映了那個時代東北先民宗教信仰的實際狀況,成為今天研究古代人類精神文化的活化石。在東北地區的各民族中,先后有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都曾經創制、使用過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族、蒙古族、滿族還曾經實施過民族教育。
自肅慎向中原進貢楛矢石弩起,東北地區的古代民族都與中原地區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聯系,除了在政治上保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系外,主要是隨著東北各民族與中原交往的日益密切,認同和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他們的共同取向,中華傳統文化對東北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面貌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多民族聚居、使用多種語言和文字的情形下,漢語和漢字就成為使用最便捷、最普遍的語言和文字。在東北各民族與中原發生接觸后,很快接受佛教和道教,取代原來信仰的宗教,成為傳播最為廣泛、對各民族精神生活影響最深刻的宗教。歷代中原先進文化對于東北先民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中原的自然科學、生產技術有力助推了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儒家文化中的政治學說、倫理說教也被各民族的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成為他們修身治國的思想武器。中原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生產、節日、禮儀、信仰等習俗也與東北各民族、各地區的固有習俗相結合,或以嶄新的形式,或賦予原有習俗不同的內容,在各民族中廣泛傳承。東北各民族的習俗也同時逆向傳入中原,賦予中原習俗以更新鮮、更活潑的生命力。由東北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制度建設上無一例外地吸收或借鑒了中原王朝的國家制度,如皇帝制度,國家中央和地方的機構的設置,官員的選拔和任命制度,軍事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財政經濟制度等。
與東北地區的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相伴隨,有眾多民族先后在這里誕生,在這里發展壯大,有的民族從這里走向更廣闊的歷史舞臺,對中國北方乃至全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也有許多民族的活動不再見于文獻的記載,退出了歷史舞臺,又有新的民族隨之產生和壯大起來。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文化,被新生的民族或改頭換面或保持原貌而傳承下去,這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現象。古代東北地區民族關系和文化傳統的演進,成為詮釋中華民族民族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肯定中華民族各民族都曾經為中國歷史的進步和繁榮作出了偉大貢獻的極好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