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越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自易地搬遷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各級政府實施的試點工程取得很好的效果。易地扶貧搬遷是通過將缺乏生活條件的貧困人口通過政府統一搬遷,改善其居住條件、生產生活條件、拓寬收益渠道等實現脫貧。《“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中提出用5年時間進行異地扶貧搬遷工作,恩施州龍鳳鎮作為綜合扶貧的改革試點,李克強總理曾兩次到訪視察,為其搬遷扶貧工作進行總體布局和科學指導。自2013年初啟動,累計實施項目135個,完成97個,累計完成投資40.17億元,貧困人口脫貧比例達到72.6%。異地扶貧搬遷工作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是實施搬遷工作的地方政府沒有全面的、科學的規劃來指導搬遷工作的實施,使得搬遷工作造成了大量環境的損害和資源的浪費;二是搬遷工作中房子的建造、道路的修整和土地的整理中未對生態環境采取保護措施,建房、修路和整地對植被造成破壞,建筑垃圾也未作統一安排;三是搬遷后的地方還未建立好完善的、配套的基礎設施,搬遷過去的農民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廢水和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理。因此,關注易地搬遷扶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時發現問題,找出應對易地搬遷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策略,不僅做到在經濟上脫貧,更要做到在生態上發展。
對于恩施州龍鳳鎮的異地變遷扶貧這幾年來所作出的成果及其在變遷扶貧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在分析及實地探索后得出問題所在:
首先,恩施州在積極響應國家十三五對于易地搬遷工作的號召和安排的同時,缺少對總體工作的統籌和總體搬遷工作的規劃,一些政府在實施中缺少經驗的借鑒,一直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其次,農民的普遍收入較低,對于生活的改善和生活的保障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不符合生態友好發展的方向。恩施州雖然近幾年在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總體呈現逐漸轉好的趨勢,但其居民生活水平較差,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容易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最后,搬遷扶貧工作不僅是對居住地的轉移,更是對農民生計轉型和農業產業的新的發展,在開發和保護的選擇中,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識相對薄弱。恩施州本身在環境質量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但在搬遷扶貧工作的開展中,其生態保護、節能減排任務依然繁重。
針對恩施州龍鳳鎮在異地搬遷扶貧工作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本文在調研和總結后得出幾點策略:
搶抓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恩施州在進行異地搬遷扶貧過程中,社會經濟在國家政策扶持和當地政府的規劃下的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經濟發展節奏和當地人民并不完全適應。首先,對于城鎮居民的安置問題應當首先規定一個明確的企業工資水平、實施最低工資保障;與此同時,積極促進城鎮居民就業創業,依托其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大力發展旅游業。其次,對于農民來說,其居住地和農地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更好的農業條件也有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實施,因此要鼓勵農民科學化種田,做好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同時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渠道,狠抓煙葉、藥材、高山及城郊蔬菜、畜牧養殖等高收益產業,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增收。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圍繞區域資源優勢,以提高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為重點,依靠科技支撐,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以“互聯網 +”深度融合發展恩施州旅游和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旅游文化和物流產業。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對接,推廣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村主導,以基地為中心的新型發展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可以使原本的小農經濟、個體經濟變成規模化、特色化產業,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對于恩施州綠色協調可持續性產業發展做出貢獻,特色綠色產業有利于節能減排、低碳發展。
異地搬遷扶貧工作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強化耕地保護,突出抓好耕地酸化治理,大力實施秸稈還田,持續改善耕地質量。強化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按照畜禽規模養殖“三區”劃定要求,全面治理養殖業污染。建立農資監管信息系統,對化肥、農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投入品濫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系統多樣性建設,保持水土,優化人口布局,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深入推進“五大專項治理”,強化水體保護,強化耕地保護,強化生態環保硬約束,嚴格執行省定生態保護紅線。
異地搬遷扶貧工作應當和其他扶貧工作結合。扶貧搬遷、移民建鎮、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四項重點工作內容應當同步進行,以綜合扶貧改革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和城鎮化為雙輪驅動,形成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良好循環,從而加快龍鳳鎮扶貧攻堅目標的實現,為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和特困地區的綜合扶貧工作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