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耀輝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青海地質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礦區處于龍馬拉-亞貴拉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中東部,門巴-多其木斷裂北側。區內地層僅出露上石炭-下二疊統來姑組,巖漿活動強烈,斷裂構造發育,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
1.1 地層
礦區地層僅出露上石炭統-下二疊統來姑組(C2P1l),為一套灰黑色半深海-深海相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主要巖性為砂質板巖、變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砂質板巖、泥質板巖、硅質巖、泥晶灰巖及鐵錳質條帶大理巖等。
1.2 巖漿巖
黑云母花崗巖(r53)、石英斑巖、花崗斑巖。
1.3 構造礦區以斷裂構造為主,其中最重要的斷層是發育在礦區中部三條近平行排列的北東向斷裂破碎帶(F1、F2、F3)。
F1斷層位于礦區中部,為礦區規模最大的一條斷裂構造,也是區內重要的控礦構造之一,長度大于7000m,斷面傾向北,傾角在70°-83°之間變化。
F2和F3斷層發育于礦區中南部的大理巖中,二者相距30-60m,出露長度均大于900m,斷層面傾向北,傾角54°-78°,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屬順層斷層。
1.4 圍巖蝕變
主要為矽卡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等。
1.5 賦礦巖石
礦區賦礦地層為上石炭統-下二疊統來姑組,主要巖性為砂質板巖、變石英砂巖等。控礦巖體為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崗巖-石英斑巖;含礦巖石為石榴透輝石矽卡巖,碎裂大理巖。
礦體主要賦存在上石炭-下二疊統來姑組第二巖性段大理巖層中,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其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礦區主要鉛鋅礦體:M1礦體呈層狀,賦存于礦區含礦巖系中下部的鐵錳質條帶大理巖內,礦體長860m,平均厚度5.29m,屬厚度較穩定型。M4礦體呈似層狀,賦存于礦區M1礦體上部的鐵錳質條帶大理巖中。礦體長830m,平均厚4.31m,屬厚度穩定型。
本礦區鉛鋅礦礦石具品位高、質量好的特點,且以富Pb、低Zn、Ag品位分布不均勻為特征。M4號礦體礦石中Pb品位一般在3%以上,平均Pb品位為8.07%;Zn平均品位為2.99%;Ag品位變化較大,平均品位為105.69克/噸。根據M4號礦體西段56件樣品中有益組分Pb、Zn、Ag三種元素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礦石中Pb與Ag關系較為密切。另外,沿M4號礦體走向由西向東Pb、Ag品位呈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變化規律,而Zn品位表現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變化趨勢;沿礦體傾向由淺到深Pb、Ag品位呈下降趨勢,Zn品位具增高的趨勢。
根據賦礦巖石種類礦區內礦石自然類型可劃分為矽卡巖型鉛鋅礦石和碎裂變石英砂巖型鉛鋅礦石兩種,其中以矽卡巖型鉛鋅礦石為主,占礦石量的85%左右,且礦石品位高、質量好。
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輝銀礦,次為黃銅礦、輝鉬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石榴石、透輝石、黃鐵礦、磁黃鐵礦,其次為絹云母、綠簾石、綠泥石等,次生礦物有褐鐵礦、鉛礬、孔雀石。
礦區礦石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
礦石構造:塊狀、細脈浸染狀、星散浸染狀、脈狀(網脈狀)和條帶狀構造等,其中以細脈浸染狀、脈狀、塊狀構造最為常見,是礦區內的主要礦石構造。
上石炭統-下二疊統來姑組(C2P1l)的砂質板巖、變石英砂巖等;北東向、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大理巖以及變質粉砂巖與大理巖層間接觸部位均為重要的儲礦構造;具矽卡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故判斷亞桂拉鉛鋅礦床類型屬矽卡巖型礦床。
(1)鉛鋅多金屬礦體主要產于石英斑巖與來姑組的接觸帶附近的大理巖層中,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礦體形狀主要為似層狀或脈狀。通過對礦區ZK603號鉆孔巖芯的詳細編錄發現,石英斑巖被大量含硫化物石英網脈穿切,而且與巖體接觸的圍巖同樣發育有強烈矽卡巖化和硫化物礦化。石英斑巖內網脈狀礦化和圍巖中的塊狀硫化物礦化均以閃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及黃鐵礦為主。
(2)亞桂拉礦區石英斑巖巖體鋯石的U-P b年齡為62.4±0.6Ma,隨著巖漿的高侵位、分異和演化,形成巖漿熱液流體沿構造薄弱帶(斷裂帶或大理巖與變質砂巖的巖性界面)進入到來姑組大理巖中交代形成矽卡巖和鉛鋅礦化。與此同時,石英斑巖體巖漿房還起著熱引擎的作用,驅動來姑組圍巖中地下水對流循環,與正在冷凝的石英斑巖體共同構成亞桂拉鉛鋅礦成礦體系。
分布在礦區中部沿F1斷裂帶呈一小巖枝露出地表的石英斑巖鋯LA-ICP-MSU-Pb測年結果為65Ma左右,輝鉬礦等時線年齡為65.0Ma±1.9Ma;空間上輝鉬礦體賦存在該石英斑巖枝及其兩側的硅化變石英砂巖中。由此推斷,亞桂拉礦區的輝鉬礦體成因上與該巖枝緊密相關,時間上晚于矽卡巖型鉛鋅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