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天
(1.國家行政學院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新加坡鴻德集團,新加坡 409958)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土地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土地整理能夠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調整土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結構以及改良人地關系,因此對于實現農村土地資源合理化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青年農民外出打工,使得大量農田閑置甚至是荒蕪,因此通過土地整理這一手段不僅能夠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還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通過對農村現有的農田、水利資源、道路和樹林等農業資源的綜合整理和規劃,通過改變和調整土地物理形態以及原有的產權結構,并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改善,并逐步地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從而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目的。另外,通過先進的農業工程技術,不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還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數量,促進土地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斷地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由于中國農業歷史悠久且國土面積遼闊,因此在土地整理時還需要注意土地資源結構以及各地區土地使用情況的差異。中國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從氣候和地域等不同方面來說各地條件千差萬別,且農業種植的種類、方式和特點均有所不同,這樣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能夠針對不同地域、地形和氣候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土地的用途逐漸由耕地變為了工業用地或者是商業用地,而土地用途的改變會使農業受到相應的影響。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人均土地占有量在逐年下降,再加上年輕一代的農民向城市遷移,致使農村土地大量荒廢,這樣就造成了耕地數量的減少,影響到中國糧食生產。土地總體平衡指的是在現有的耕地數量基礎上,通過土地整理等現代管理措施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耕地的總體平衡。而土地總體平衡還可以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需要通過土地的數量來實現平衡;第二,在實現土地數量平衡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到土地的質量。首先,從數量方面來說,中國屬于人口大國,當前中國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而且近年來隨著“二孩”政策的出臺,中國人口勢必會大幅度地增加,那么作為一個有著超級人口的農業大國,中國的土地數量卻在以每年幾百萬公頃的速度遞減,如果再這么發展下去將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和國家發展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失。因此,保護耕地的總體平衡不僅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命脈和發展。只有保護耕地的總體平衡,才能夠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保證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首先,根據有關報道和數據顯示,中國通過土地整理可以增加中國的耕地數量。在現實工作中,主要是針對一些零散的土地進行整理。零散土地主要是包括在農村中一些小片農田、不必要的道路、利用不合理的田埂以及廢棄不再使用的河塘等,通過整理這些零散的土地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國耕地的數量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在保持土地總體平衡中,還可以通過改善農業設施和技術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水利設施來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和條件,從而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整理出不需要的土地規劃成道路來改善耕地中的交通環境,這樣既可以保證大型機械設備的出入,提高機械化效率,還能夠減少人為耕種的情況,節省時間、提高種植效率。
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僅僅維持土地總體平衡對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不夠的。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僅在于生產技術,還在于自然環境。但是,相對于自然環境,耕地的質量是決定生產質量和數量的關鍵,因此在進行土地整理時就需要對不同質量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能夠在保持土地總體數量不減少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土地規劃。通過技術手段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切實提高耕地質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增加了有效的土地的面積,還能夠改變傳統的種植技術,改變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提高糧食產量不僅提高了中國的糧食安全,還能夠通過土地整理來推進農村生態安全,這是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維護土地總體平衡中,還需要對農村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有效的治理,這樣有利于改善土地的生態環境以及農村的生活環境。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因此各地的土地條件和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差別。其表現主要體現在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條件以及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就需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進行有差別的工作,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整理工作,并根據當地的地形和自然條件來進行土地資源的合理布局和規劃,通過現代技術的支持實現優勢互補,這樣可以在有效的資源整理的基礎上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格局,有利于土地開發和環境治理。在土地整理的基礎上,需要對土地進行質量劃分,根據土地質量進行整理和規劃。對于那些質量高、土質好的土地,通過土地開發和整理,并對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進行管理,著力提高產量,保證生產力的提高。而對于那些質量較低的土地,則著重點在于進行改造,一方面是加強生態環境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加強污染的治理,尤其是加強對工業廢水和廢氣的監測和治理,防止其亂排亂放,污染土地和水源,對土地造成嚴重的損害。
其次,隨著中國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普及,中國農業發展逐漸呈現出了向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趨勢。而農作物秸稈問題成為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新聞報道,每年秋收時期總是會出現焚燒秸稈的情況,有的地區甚至會因為秸稈的焚燒造成山林失火等情況的發生,不僅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還威脅著整體生態環境。這就要求各地區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能夠針對環境污染和秸稈焚燒等情況進行治理。通過農業技術的發展力求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焚燒秸稈的行為,從源頭上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
要想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業經濟效益,不僅需要提高農業生產技術,還需要通過環境治理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耕地儲備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和土地三權分置的實施,土地的使用效率不斷提升。因此,這就需要通過土地整理加強和改善土地的使用結構,從而實現土地的有效供給。通過土地整理加強土地使用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其次,通過政策進行引導,通過制定和施行農業補貼政策,鼓勵和引導一定程度的休耕,保證農田的休養生息。另外還可以鼓勵企業遷并,村落整理等,將荒廢的土地進行整理和復墾,增加土地的數量并提高其質量,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通過土地整理還能夠將零散的土地進行整合,尤其是在土地平整、地形良好的地區,這時通過合理的土地整理和規劃,能夠將土地進行集約化生產,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還能夠解放勞動力,使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轉變,掌握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樣能夠在生產中不斷地提高生產技術和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不僅如此,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農業技術的應用,能夠促使農業向規模化經營轉變,增加農業經濟的競爭力。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需要取得農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就需要在農業發展規劃過程中能夠通過與農民進行協調來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切實做到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因此,在土地整理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此作為規劃的基礎和出發點,通過科學編制將城鄉土地進行重新規劃和整理。其次,則需要與鄉鎮總體規劃相吻合,或者是對鄉鎮規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土地整理規劃的總體布局。第三,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符合科學規劃的方針,科學的制定土地規劃的目標、任務。
另外,在進行土地整理前還需要加強前期調研工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土地整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前期調研來對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各種相關農業項目進行考察,主要應該著重于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農業發展現狀,這樣有利于加強土地整理和農業發展的協調性。通過前期教研一方面可以節約時間和資金,防止重復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增加了土地整理的實際數據,提高了土地規劃和編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總而言之,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土地整理息息相關。通過土地整理不僅能夠整理農村的有效耕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還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土地整理可以將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引入到農業生產中,將農業新技術傳授給農民,帶動農民嘗試新的農業品種,推動新的農業生產設備,從而實現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農民收入的提高。而在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可以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土地的帶動優勢,涵養水源,改善空氣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