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濱江初中 陳小峰
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會發現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走神、瞌睡等疲勞現象,這其實是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單一使用課程資源和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負效應。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效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就必須想方設法開發和利用更多的課程資源,以不斷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科知識、學科技能與情感認知的協調發展。初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是將與初中數學課程有關的學科知識內容和教學素材等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并想方設法引入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在開發和利用數學課程資源時,要遵循新的數學課程理念,構建與初中生身體發育、心理特點以及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數學課程體系。
毫無疑問,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教材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教學資源,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讓學生甚至反復讓學生將教材中涉及的內容弄透、做熟,才能放心。實際上,我們應該看到,教材不是唯一的數學知識載體,因此不是我們進行數學教學的唯一課程資源。知識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因此,我們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實踐體驗性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的感受和經驗進行自覺而有效的融合,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形象化理解,有效減輕其后續學習負擔,還能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訓練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我的數學發現”這種類似的活動,學生不僅體驗了成功的喜悅,還提升了對所學抽象知識的認識能力,同時也將使其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綜合運用能力、表達能力、歸納能力、閱讀能力等綜合素養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數學是一門需要學生具有較強探究思維的學科,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開發一些探究式的課程資源,以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相關問題,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實驗、計算、觀察、調查、測量、操作等活動方式,一方面提升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學科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強化創新意識,提升創造素養,同時形成與他人友好合作的意識,提升合作能力。學生探究的問題可以是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現的困惑,也可以是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生成的學科疑難;既可以來自學科本身知識,也可以來自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是學科交叉性的問題。這樣我們將數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完全顛覆,真正走出了課本,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生活,走進了學科素養的提升,走進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形成的過程。如我們在教學角平分線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等內容時,我們都采取了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相關學科知識開發為探究式教學資源,放手大膽地讓學生自制教具,自行操作,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而教師只是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展現出指導、配合、幫助、合作的作用。通過學生充分探究,學生不僅厘清了角平分線和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還運用類比方法歸納出了兩者的聯系,深化認識了更深層次的內容和知識,從根本上扭轉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也由原先的厭學狀態變得更加主動地樂意去學。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領域,還應充分關注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三維目標之一。初中生處于思想急劇變化、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年齡期,每一學科的老師都有義務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和大眾期待的主流價值觀。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嘗試開發陶冶式的課程資源,將學生情感認知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在數學問題中有意滲透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場所環境或數學知識中的榜樣、楷模的人格魅力等內容資源,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健康情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學生在擔當學習主體的同時形成審美主體,引導學生善于用自己的感官和特有的心智仔細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體驗情境中美感的源頭活水,不斷形成善良、和諧、進取、寬容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初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有很多其他重要途徑,如開發生活性課程資源、開發研究性課程資源、開發操作性課程資源等等,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贅述。但不管開發和利用的是哪一種課程資源,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擺脫純機械的傳統授課模式,擺脫純單一的教材工具,擺脫純單一的刷題模式??傊?,為更好地開展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工作,我們應主動加強數學教學的教科研工作,將開發與利用數學課程資源的工作納入教科研工作的軌道上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深化研究,及時優化,狠抓落實,一定會有更多的創意、更多的途徑、更多的內容作為數學課程資源開發出來,不斷豐富著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改善著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效益,也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帶到主動進行數學探究的行列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