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 金春燕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形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形式,獲得知識,達到對課堂的主動掌控。初中數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重邏輯思維能力、重探究思考的學科,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與發現。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仍然需要教師做出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在當前小組合作學習中,很大程度上都是流于形式。盡管新課程改革發展多年,但是部分教師對于新課標的認知并不深入,對于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將其當作活躍課堂氛圍的一部分,盡管形成了廣泛的運用,卻廣而不深,使得學生不能真正深刻把握其中的精髓。有些時候,教師僅僅要求學生投入其中進行探索與嘗試,關注到的是這個過程,但是當學生得出結論之后,教師并未真正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以及給出的評價,而是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使得小組合作流于形式。
在當前課堂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是遵循就近原則,前后兩桌的學生就可以組成一個合作小組,這樣的隨機分配并不能充分體現小組內部的互補,部分班級還會出現每個小組內部的學生水平相當,難以形成相互啟發與突破。在當前教學中,分組的隨機性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發展,并不符合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思維進一步的拓展開發。
在當前的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往往還存在著另一個誤區——小組合作就應當是全部交給學生的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學習,而自己則可以暫時閑下來。事實上這是一種教學的誤區,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較少,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自己在旁邊旁觀,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明確的認知,教師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評價環節薄弱,經常存在著學生通過討論初步得出了結論,而教師最終僅僅聽取了其中的一個答案,甚至連答案都未聽取,難以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未能實現教學的突破。長期發展之下,學生往往會感受到自己的討論可能并無意義,最終仍然是隨著教師的講解而發展,忽視了學生的成長。
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發展,需要優化分組,實現分組的科學化。在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科學分組。通常情況下,新課標鼓勵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此時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分為優等生、普通生、學困生三個部分。在一個小組中,想要實現科學分組,需要使優等生、普通生、學困生三者達到1∶2∶1的比例,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組內互補。在這一互補模式之下,學習小組能夠實現學優帶學困、全組共同發展。在探究內容的設定上,教師也會為學生進行恰當的劃分,一組的問題中,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分工安排,都能有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整體而言,實現科學分組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能夠全面推進教學的發展。
事實上,盡管小組合作具有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興趣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仍然需要關注教學內容的篩選,而不是適合普遍采用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與探究,尋找到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推進合作學習的發展。想要實現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為學生提出明確的探究目標,尋找一些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具有探究意義的課程交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展,實現小組合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教學內容,從中精選部分內容用以小組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新思路。
在推進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實現師生的合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也要參與其中,教師參與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對學生的討論現場進行控制,既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又能避免無意義的閑聊等,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是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最終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通過這樣的參與,能夠使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給出的討論結果,也能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實現教學的突破。
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環節,往往是小組合作學習中常被忽視的部分。尋找到對學生的小組合作評價的環節,預留出點評環節,應當成為教學的常規。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之后,開始進入學生的匯報,接下來就可以進入點評環節。在對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合作過程,進而實現對合作過程的觀察,發現其中豐富的知識內容等,這些都是當前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評價過程中,也可以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從中獲取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情況,進一步推動教學。
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組織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能夠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為教學工作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找到與學生交流及發展的契機,全面促成教師教學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