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湖濱街道辦事處長福小學 陳培祝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當只將目光停留在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掌握這一方面,而是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努力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情境教學法正是通過創設生動多樣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進行探究活動。本文主要從問題情境的引入、創設游戲化情境以及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實踐三個方面來討論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教師往往更為注重的是問題答案的統一性和標準性,學生的思維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應當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目標,讓學生主動運用自己的數學認知組織思路。有的教師總是喜歡提出一些“判斷性”的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從表面上看似乎提升了教師的講課效率,但其實學生并沒有挖掘到深入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當以教學內容為核心,科學地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用標準答案束縛學生的思想,要給學生更多的組織個人看法的空間。另外,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設計問題的具體內容時適當融入創新元素,讓學生有一定的新鮮感,同學生的興趣相契合,促使學生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
例如,教師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節時,教師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兩段小視頻,第一段視頻是描繪風力發電時的場景,教師問道:“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是風車在轉動!”教師接著展示第二段視頻,“那這一段場景又描繪了什么呢?”學生紛紛答道:“是觀光電纜車在空中移動!”教師點點頭,“那這兩種運動方式是一樣的嗎?”學生思考片刻,有的還用手模擬起風車轉動和電纜車移動的情形,接下來學生紛紛搖頭,“不一樣!”教師疑惑地看著大家:“那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這時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討論起來,原來,電纜車是沿著直線做移動,而風車則是繞著中心那個點做圓周運動。于是,教師進一步做出總結,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并進行辨析。
小學生正是酷愛玩耍的年紀,他們很難保持專心致志的態度坐在教室聽教師講完一整節課,而枯燥單調的課堂氛圍又會慢慢消磨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與其一味地“強迫”學生聽從教師的指揮,不如試著以另一種學生更容易接納和喜歡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真正“寓教于樂”。游戲作為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之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應當努力探索游戲情境的創設途徑,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設計,尋找游戲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另外,教師應當明確游戲的設置目的,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情境知識的傳遞,并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參與到游戲過程中,這種“淺嘗輒止”既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游戲的樂趣,又沒有令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有的教師對于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只是單純地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而設置情境,學生游戲之后在數學知識方面的收獲并不多,甚至只是沉浸在所謂的游戲氛圍中,如此便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當科學地把握游戲與探究之間的聯系,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教學“年、月、日”一節時,為了鞏固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師出了一些特別的“填空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答,例如,教師給出“3( )+4( )=1( )”“15( )-1( )=8( )”這樣的形式,而學生也可以給出“3(日)+4(日)=1(周)”“15(日)-1(周)=8(日)”這樣的答案,既為學生帶來了游戲競賽的樂趣,又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一舉多得。
小學生的實踐經歷較少,生活經驗不足,而傳統教學又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應當全面分析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的需要,然后,教師要科學地設計活動方案,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規劃完整的實踐步驟。最后,教師要努力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空間,令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同時,教師也不應當為學生創造過于寬松的環境,一貫的放任自流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使學生失去自我約束的意識。
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具體的學習場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同時充分體驗探究的快樂。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努力探索情境教學的科學途徑,最大程度地發揮數學情境的作用,讓學生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技巧,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