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中心小學 潘姨香
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備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對教材內容、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的課前準備,是教師知識內化、教學資源開發、關注學生、研究教材教法的過程。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進行有效備課淺談三方面的教研體會。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知識、文化、教育、教學發展到某一時期的精華。數學教師不但要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和教育思想,還要挖掘教材的科學價值、環境價值、人文價值以及情感價值。
1.深刻理解編者意圖。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新意。
2.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三年級下冊“等量代換”一課,我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擴充,將書中一個例題和幾個孤零零的習題進行了巧妙組織,形成了“首戰成功”——“我能行”——“題目大變臉”——“挑戰自我”四個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中,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信心不斷增強。
3.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教學時抓不住主要內容,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力,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教學時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細致的安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出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因“才”施教備學生,首先教師要做到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包括欣賞他們的優點,包容他們的缺點;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相信學生具有自我認識、自我指導、自我評價的能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和發展的愿望與要求;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形成和發展源于自己的創新思維。其次,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已知與未知;研究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發展的需求;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研究學生新的學習目標中哪些知識點需要理解、掌握和必須學會。最后,教師要進行角色轉換,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學生,能否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與目標。
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中如果找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生長點,增加學生學習的潤滑劑,不就同樣能使他們樂學不倦了嗎?所以在教法上要多思考,多設計幾種方案,再選擇最優的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案進行教學,那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買文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后,進行鞏固練習時,我給學生設計了幾個游戲,其中有一個是乘車游戲,游戲規則是:
①請4名同學當售票員,12名同學當乘客;
②售票員把你的車牌號碼(得數)告訴大家,讓乘客知道自己該乘哪趟車;
③乘客拿著車票(即寫有算式的紙條)找到你要乘的車;
④售票員驗票,把乘錯車的乘客找出來,并且罰那位乘客表演節目。
整個游戲過程中課堂氣氛極為濃厚,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完成了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
最佳的學習方式往往是多種感官的有機配合、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數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獲取、逐步形成知識模型的過程。這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形象地說明了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于每個人的知識、經驗、生活方式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既是教育的基礎,也是發展的前提。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價值,從而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有的學生能口算出來,有的學生則用手指把兩個加數都掰出來,有的則只需掰一個加數,不管哪一種,我都尊重他們的想法,耐心給予指導,及時地捕捉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給予激勵性評價。這樣,他們的自信心倍增,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高。
總之,要使教育教學完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就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學;就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促使學生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就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