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高郵鎮秦郵小學 趙友俊
簡單來說,數感就是學生對于數以及運算的感覺。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良好數感的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反應能力是敏捷而又迅速的,能夠準確地想到最優化的解題思路。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所以,培養學生數感的途徑就成了必須要探討的課題。本文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行以下幾點探討: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各方面認知都還不完備,但是好奇心重,求知欲強,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入手,讓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一步步建立數感。教師可以從實物著手,積極鼓勵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一切,利用生活實踐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數學是一門相對抽象的學科,小學生還不具備很好地在腦海中建立表象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接觸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充分地感受,才能更加具體地把握數的概念,從而建立數感。畢竟數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而得到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感知和探索的。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境去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于數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比如:在《幾個和第幾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幾個和第幾個的差別,筆者為學生創建了買票的生活情境。筆者手中拿著一疊票,找了一排的同學站在自己面前排隊買票,并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排在老師面前等待買票的有幾個人?(2)排在第二的是誰?排在第五的又是誰?
在筆者提出問題之后,同學們都認真地思考了起來。有的學生回答老師面前一共有六個人,還有的同學回答出了排在第二和第五的分別是誰。通過生活情境的創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到了數的意義,明白了第幾和幾個的差別,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不管是學習什么,自己去探索發現都是最有效的渠道,只有通過學生本人發現并歸納總結出來的東西,理解才最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數學理論內在的規律和聯系。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地為學生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學生的活動作為學生發展的基礎,為學生提供寬廣的活動空間,讓學生能夠有合作交流、思考的空間,把具體的實踐操作與數感的培養相結合,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并感知到數學無處不在,從而讓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比如:在《認識10以內的數》的過程中,筆者就提出讓學生回家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寫下來并清楚每一個數字的含義。通過這個過程,很多學生都明白了身份證中包含著自己出生年月的信息。之后,筆者讓學生當我的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的形式,為班里的每一個同學設計一個學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感應到了數字所能表達和交流的信息,明白了數字在生活中的意義,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數學是一門源于實踐又回歸到實踐的學科。而數感,簡單來說,其實是一種高級的心智技能,它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就能夠得到發展和培養的。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綜合應用,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答得心應手。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就要從實際生活出發,讓生活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走進課堂,將數學回歸到生活中去,通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來提升數感。由此可見,數學就應該突破從概念到概念,從課堂到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觀察周圍的一切,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對于數的感知。
比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筆者提出了生活中分食物常常會遇到的問題。筆者提出:現在大家手里每個人都有7個草莓,但是除了你之外,還有兩個人要跟你一起分草莓,那么這個時候你該怎么分?會有剩余嗎?通過思考之后,學生都表示,草莓平均分完之后還剩下一個,剩下的這個不能再平均分。緊接著,筆者就提出:剩下的這一個就叫作余數,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為7÷2=3……1(個)。學生通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明白了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學會了如何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最終提升了數感。
總而言之,數感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轉化思維,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體驗數,從而形成數感,最終完成核心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