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紅
(江蘇省海門市正余初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53)
理性精神是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它要求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面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能夠理性地解釋和判斷。而事實上,很多學生都缺乏理性精神,面對問題容易盲目和偏執,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1]。本文從主題探究、辯證思維、調節情緒和整理錯題四個方面闡述培養學生理性精神的方法,追求智慧的思想品德教學課堂。
哥白尼曾言:“人的天職是探索真理。”對學生而言,探索是學習的重要手段,缺乏探索精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看待問題時只看到了表面,人云亦云,只去被動地接受和模仿。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學習內容適當引申,確定一個相關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進而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教材中“理想伴我成長”部分時,可以為學生舉出這樣一個案例:黃某本是一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讀高中時其父母因意外雙雙離世,給他留下了高達幾百萬的巨額財產。黃某繼承這部分財產后覺得這樣多的錢足夠他安度余生,根本不需要他再努力讀書。于是他輟學回家,每日蹉跎享樂,后來染上毒癮,轉瞬花掉了父母留給他的財產,身體也因吸毒受到嚴重的損害,最終不得不進入戒毒所進行康復治療。舉出案例后可請學生探究:一開始成績優異的黃某為何會染上毒癮毀掉了自己的一生?經過討論,學生中有人回答是因為黃某父母給他留下了巨額財產使其墮落,也有學生回答是因為黃某貪圖享樂、不努力進取……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但都還停留在表面。這時教師可加以引導,令學生深入探究:為何黃某認為有了巨額的財產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了?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學生再次進行探究,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真正毀掉黃某一生的是他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錢財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的意義在于為了理想的實現而努力奮斗。他錯把財產當作人生的全部,才會誤入歧途,毀掉一生。
批判精神是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敢于突破傳統、挑戰權威,才能有所創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有助于他們獨立思考,打破原有規則,不斷進步。可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突破原有的觀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事物,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使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此產生質疑,因為科學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在學習蘇教版教材中“感受社會的變化”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把這個觀點帶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多角度看待科技的發展。在發言過程中,有學生提到,科技使我們的交通、交流都更加便利,使我們的生活不斷有質的飛躍,科技并沒有給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但也有學生提到,科技的進步加速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掠奪,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很多物種的滅絕速度加快,醫藥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等現象都是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新問題,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討論中,學生從多方面討論了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最終由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是應該注意科技運用的方式方法,合理控制,不能一味追求科技的進步而忽視了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能只看到科技造成的弊端而否定科技對社會的推動作用。
在探討過程中,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思考問題,對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進行了多角度的考慮,在觀點的交流碰撞中,學生對科技的認知更加全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辯證思維的運用過程中,逐漸改變看問題的盲從性和片面性,促進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
理性精神的含義在肯定淡定、冷靜、客觀等積極詞語的同時,也否定了沖動、情緒化等消極詞語。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心性還不夠成熟,極容易由于一時的沖動和不理智,在面對問題時做出錯誤的判斷。需要教師用合適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調節情緒,進行合理的宣泄和表達,培養淡定精神[2]。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教材中“遵守法律法規”部分的內容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一個這樣的例子:日本政府宣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一事導致了國人的憤怒和不滿,很多城市舉行了示威游行;在沖動之下,部分地區的公民對當地的日系產品店進行了搶砸,甚至有人對街邊的私人日系汽車都進行了打砸,給店主、車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雖然打著愛國的名義,但他們為了表達不滿,宣泄怒火所做出的行為卻侵犯了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假如在開始行動之前,搶砸者能認真地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有可能導致的后果,是否真的能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或許就會冷靜下來,而不是用侵犯他人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方式宣泄情緒。調節消極情緒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要在做出具體行動之前進行冷靜的思考,考慮自己行事的后果和當前問題的解決辦法,等待情緒有所緩和。當情緒激烈到不能冷靜思考時,可以強迫自己通過深呼吸、數數字的方法平靜下來,之后再尋找解決辦法。另外,通過聽音樂、運動等方式進行合理的宣泄,也有助于情緒的調節。
反思是認識真理的高級形式。反思能幫助人們及時查找不足之處,形成更加全面的自我認知,理性精神形成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會反思。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針對平時所做的習題、試卷當中的錯誤進行整理,反思錯誤的原因,逐漸形成反思的習慣,培養反思精神。
以第四課第二框“學會與人合作”為例,課堂上,筆者向學生展示了這樣的一道練習題:請談一下每根手指頭的優勢和長處……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聯系本節課的講授主題,很多學生都能從“學會與人合作”的角度回答問題。看過學生的答案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開始思考,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視角。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后,有學生從自覺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角度開始補充,還有的從“相互溝通,求同存異”的視角插入,甚至還有個別學生想到了“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等,不一而足。在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表現之后,筆者開始引導學生思考:在一開始做這道題的時候,在思維的切入方面,自己到底缺失了什么?學生面面相覷,開始一個個低下了頭;接著,一個個地開始談到了自己思維的狹窄,談到了不能從新知聯系舊知,談到了自己平時思考問題不夠全面等。
理性精神決定著一個人的價值判斷,體現了一個人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上要結合課本,靈活多變,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使他們主動探索、敢于批判、學會淡定、及時反思,最終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