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麗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學案導學”是目前出現的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在其他主要學科中均得到了一定的應用,而且效果反映不錯。它一改以前課堂上教師枯燥 “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遵循新課標原則進行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從唱“獨角戲”中解脫出來,并能高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展開自學和鞏固學習內容;使得學習不僅是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利用更多有效率的時間,更好地學習知識[1]。
“學案”是指教師在課前備課時精心準備的一份學習方案,供學生提前學習。主要是提前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和把握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課本中的一個個知識要點轉換成遞進性的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并回答,從而自主獲取課本知識。在設計這種教法時,教師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總而言之,“學案導學”法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他們進行知識的主動建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學案”主要是起到以學為主、以學定導和先學后導的效果。
我校通用技術課程2007年才開設,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與其他學科對比都相差甚多,不過新學科也有它的優勢,面對新的教學模式,更能適應和愿意嘗試,特別是這樣一門沒有高考壓力的學科。
“學案導學”模式運用于通用技術學科,首先要保證“學案”的有效性。“學案”設計應根據通用技術學科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和高中生的心理發展情況進行靈活編寫。因此在備課時,教師應側重于如何設置問題、如何突破重難點以及如何設置合理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在“學案”中也要設置反饋的環節。然后,學生根據學案的要求提前學習教材內容,查閱資料或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分析和解決問題,即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對通用技術課堂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利于學生接受,更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也更體現通用技術課堂教學運用“學案導學”的優勢。
在傳統理論課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基本沒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準備,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備課過程基本上由教師獨立完成,制作課件,歸納重難點,制作教具等,都無法在上課前將學生這個主體融合進來,特別對一個沒有高考壓力的學科,學生哪里會自主學習呢[2]?為此,通用技術課堂教學利用了“學案導學”,學生能提前了解學習目標,參與到課前準備中,并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課堂上,學生能帶著問題主動聽講,能在課堂中有目的地吸收知識,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理解,較好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提高了自主創新意識。這也正體現了通用技術“學案導學”的具體優勢。
結合通用技術的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把“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的運用大致歸納為: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課堂探究活動—教師歸納總結—學生鞏固練習—思維拓展提高。
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教學中,學生已通過預習了解了課堂的學習脈絡,更能有針對性地聽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很明顯。
案例:《技術與設計2》《結構的穩定性》學案中的“課前預習”部分。
(1)什么是結構的穩定性?(理解)
(2)影響穩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理解)
A.結構的形狀(課本打開一定角度后就能穩定地立在桌子上);
B.重心的位置(不倒翁);
C.支撐面的大小(單腳站立與雙腳站立)。
思考:舉例說明還有哪些因素可以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在學案中,教師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學生慢慢就會懂得如何去預習新課并能主動去預習。學生有預習并思考過,他們在課堂上就信心滿滿,能主動提出問題、探索知識,自然就培養了主動學習的意識。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小組完成課堂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做好指導與監督工作,學生在教師和學案的引導下,自主歸納總結知識點,再將知識進行內化,體現課堂的主體地位。
案例:《技術與設計2》《典型結構案例分析—結構是怎樣受力的》學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
設計如下:有兩打書做橋梁, 寬度為15cm,中間一張A4紙,請問A4紙如何放置能讓你設計的橋梁承受重量比較大?(教師可給出示范圖)觀察結果并做好記錄。然后再想想還有其他方式嗎?
探究時間為5分鐘,通過本組同學的合作探究,小組間總結得到結論和提出存在的問題,然后全班一起交流。
教師利用學案引導學生思考,親自體驗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索知識點,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把教材中隱含的信息,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思考討論并闡述自己的觀點見解,教師恰當地引導、點撥,由淺入深,引導學生不斷理解挖掘教材,并升華為知識點[3]。
案例:《技術與設計2》《系統的基本特性》學案中“總結歸納”部分。
概念分析:系統的四個基本特性(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環境適應性)的含義?
思考:①羅丹為什么砍了巴爾扎克雕塑的雙手?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③“木桶理論”;④“春捂秋凍”;⑤盲人摸象。
拓展思考:你還能舉出哪些典型案例來體現系統基本特性?
教師可在分析總結后設置疑問:如整體性方面“盲人摸象”,相關性的“木桶理論”它們是否有共通點?四大基本特性間關系是孤立的嗎?讓學生思考并自我分析,最后教師剖析歸納:整體性包含相關性,相關性也體現了整體性。這樣通過案例的分析,挖掘了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
設置課堂練習,鞏固與反饋課堂所學。通過教師分析,再次消化吸收。當然,練習的設置并不是每次都需要,應該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再次強化知識點,如設置“課外拓展提高”部分的問題,利用學案的收集或下節課課前幾分鐘的反饋,既可以達到效果,也可以促進知識點的銜接。
綜上所述,只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起來才會自覺主動,而且越學越愛學。高中通用技術課堂教學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體驗樂趣,學會學習和思考,提高了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學案也非應用于每一節課,而是選擇學習目標可檢測性,問題探究層次性,技術操作可行性等有關章節,要側重方法和過程的引導。“學案導學”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上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斷摸索和反思,不斷去完善,努力使“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成為提高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