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江
(四川省開江縣開江中學,四川開江 636250)
語文是高中教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是傳承中華文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學科。語文課堂教學應始終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核心,注重師生互動,強化閱讀體驗,著力注重課前預習和檢測、課中質疑、課后拓展鞏固等環節,打造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文化修養四個維度[1]。這四個維度不是彼此獨立,而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語文學習與考查的基礎內容,思維是基于語言的腦力活動,語感與思維是發現且品味語文美的前提性素養,也是領略、接納和認同文化的保障性素養。
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注重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的學科化。一是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書寫、預習、聽講和記筆記等習慣。二是通過大量閱讀積淀素養。注重整合教材,開展類文閱讀、課內課外結合、精讀略讀結合,引導和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多維探究,多元評價和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三是在實踐活動中錘煉素養。“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知識競賽、文學社團、校園廣播、校園(班級)文化等形式多樣的載體均是培養和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素養的有效途徑。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通過小組合作、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智慧的火花完全可以被激發。
(1)借助學科優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高中生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較為強烈的需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策劃開展如讀書日、黑板報、演講辯論、小記者采訪之類的實踐活動,在互動中密切師生關系,引導、激勵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2)重視文本研究,有效主導課堂節奏。教師應在自主研修、集體備課、個性教學設計等活動中不斷豐富、深化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幽默的語言和有效的方法,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例如,學生對《離騷》中屈原自沉行為的探討,教師就應在深入研究屈原經歷、思想等文本的基礎上,從屈原孤高個性導致對現實的悲憤,以及他以投江這種凄美的祭祀儀式體現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的皈服等角度啟發與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和思考。
(1)初讀:整體感知。《標準》要求“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清思路、把握主旨、體會情感[2]。如《故都的秋》一文,則需先理清文章總分總的寫作思路,在對北平五幅秋景圖的描繪以及與江南之秋的對比烘托中,體會郁達夫對故都向往、眷戀的拳拳深情,為之后的再讀揣摩特定時代帶給他憂郁、孤獨的情愫奠定基礎。
(2)再讀:細節揣摩。在學生有了一定整體感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文本,根據學情、文本特點等實際,側重從思想、結構、語言、手法等方面進行細節揣摩。如《我有一個夢想》的再讀環節,就可以圍繞“夢想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夢想”“怎樣實現夢想”等進行揣摩,最后與“為什么有這樣一個夢想-怎樣實現夢想-夢想是什么”的文本結構進行比較,以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演講詞觀點鮮明、邏輯性強以及需要抓住聽眾心理、喚起聽眾共鳴等特點。
(3)三讀:重難探究。探究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的任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點關注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標準》要求“對閱讀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在《邊城》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從邊城人與都市上流社會、湘西社會的過去與現實的對比等角度探究沈從文寫邊城人性美的創作意圖。
(1)課前自主預習。堅持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上能較好地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成功的樂趣中不斷增強自信,進而逐漸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為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依據學情、文本以及教學目標等編寫導學案,但應注重問題的分解、細化,以及層次性、啟發性;還可指導學生列預習提綱,相互交流預習收獲或困惑。
(2)課前預習檢測。有檢查才會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一般應安排在新課開始前的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預習的效果可以納入學生個人或所在學習小組操行分進行考核。通過課前預習檢測,教師能進一步準確掌握學情,進而調整授課內容及進度,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3)課中探究質疑。《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須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對“劉蘭芝、焦仲卿愛情悲劇原因”的探究中,有學生就對教師教學設計中的“無子論”產生了質疑。有學生認為:假使劉蘭芝因沒有生子而被休,那么縣令、太守又何以會看中她并派媒人來提親?還有學生認為:是劉蘭芝認為與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卻“相見日稀”“常留空房”;加上焦母蠻橫無理、獨斷專行,自己“不堪驅使”;再有就是焦仲卿軟弱無能,感到“君家婦難為”,而不得不自請遣歸。在這樣的探究和質疑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拓展了思維空間,綜合素養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4)課后拓展鞏固。課后拓展鞏固是指要對課堂上的內容趁熱打鐵,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及時鞏固,并布置發散性、遷移應用性和發展提高性的作業,以拓展延伸學生思維,提高遷移應用能力。對于新授課,要及時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對于專題復習課,要整理歸納知識點,梳理思路;對于檢測評講課,要針對錯題涉及的知識點,再次類題重做,以求舉一反三,及時鞏固。在這樣切實的循環評估反饋中,打造完美高效課堂。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戰場之一,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錘煉本領,探究高效教學方法,科學優化教學信息,不斷提升教學藝術,始終關注學生這一教學活動的中心,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打造高效課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