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棋城
(福建省晉江市南僑中學,福建晉江 362241)
高中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出,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方面給廣大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想營造最佳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好的學習情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1]。”很明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智慧,體會到創造的快樂,是由于教師與他們共同營建了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了他們積極的情感,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他們感受到美、欣賞到美、創造出美;進而使他們認識到歷史知識的無窮魅力,并在愉悅的氛圍和環境中迸發學習激情,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意愿。
那么,歷史教學如何才能體現出新意?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有效?筆者曾經與其他教師進行過教學探討,以岳麓版必修I《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為題,開設了一堂教學研究課,現以該課的教學活動為例進行分析。
在本課的導入設計中,筆者非常注重情境氛圍的營造。課間時間,筆者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伴隨著悠揚、輕快的歌曲,學生的身心一下子得到放松,消除了前幾節課的疲勞感,為上好這一節課做了很好的熱身;同時,聽到這一首歌,學生也很容易聯想到臺灣,這樣就能夠順理成章地過渡到筆者預設的下一問題:“臺灣問題的由來”。那么,如何創設“臺灣問題的由來”這一問題情境呢?筆者是通過這種方式: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接著,闡述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引導學生一起回顧臺灣的滄桑歷史,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導出臺灣問題的由來;然后,用幻燈片播放寶島臺灣風情組圖的短片,筆者邊播放邊做簡要解說;最后,引出本課的題眼:“寶島臺灣風光秀麗,名不虛傳啊!黨和國家為盡快統一這片美麗的沃土提出什么政策?”學生答:“一國兩制 。”這樣層層鋪墊、一氣呵成的導入設計,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著實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與趣味性。
高中歷史教材完全打破了歷史學科的中外分編通史體系,采用了古今貫通、中外歷史合編的專題模式。面對全新的專題體例,學生不易形成清晰的時間與知識概念,無法把握系統的歷史脈絡,難以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歷史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2]。
帶著這樣的認識,筆者開始認真研究《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一節的教學內容,分析課標要求,查閱相關的教學資源,在梳理總結整合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出如下教學流程。
首先,筆者把這節課整合成三個子目: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②“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香港澳門的回歸;③ 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接著,針對每一個子目,筆者又分別設計了三個活動探究題。
[活動探究一]:“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怎樣形成的?其內涵是什么?
[活動探究二]:①港澳問題的由來。②港澳回歸的步驟及意義?③香港、澳門為何能夠順利回歸?
[活動探究三]:①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系有了新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②目前阻礙和平統一的因素有哪些?③當前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④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
通過這樣的處理與設計,學生對本課的知識結構和應掌握的知識點一目了然;同時也做到了重點、難點內容問題化的分解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三個活動探究題,筆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和師生的互動。如在講述“港澳回歸的步驟和意義”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和認識香港回歸的艱難歷程、感受香港回歸時激動人心的時刻,筆者通過播放一段《香港回歸》的視頻短片,把學生帶入了當時香港回歸的動人場景,讓他們身臨其境;同時也讓他們的愛國情感得到了一次升華。當學生觀看完視頻后,筆者讓他們討論:“香港回歸的步驟以及回歸的歷史意義。”學生熱情高漲,你一言我一語的,頓時課堂的氣氛沸騰了,他們的思維火花在相互碰撞著。在不知不覺中,香港回歸的幾件大事及其歷史意義,自然而然地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學生在這一輪討論互動環節中的表現不但令筆者感動,也對筆者有一些觸動: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討論、互動,把課堂還給他們,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教學,讓他們發言,讓他們有機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教師的贊許,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又如,在講到香港澳門已經順利回歸,但是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完成,臺灣的回歸成了兩岸人民魂牽夢繞的企盼時,筆者利用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配以音樂朗誦,聲情并茂地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內容——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達到情感的升華。對于實施情感教育、培育學科素養和實現課堂的有效性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
當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筆者又拋出一個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沉浸在良好課堂氛圍的學生,很多都能夠侃侃而談、有感而發。最后由筆者總結以下三點:①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挫敗外來勢力阻撓中國統一的陰謀;③提高我國的國際聲望。
“由此可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意義深遠,我們期盼這一天早日來臨,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一天一定會來臨,因為兩岸人民流的都是炎黃子孫的血,都有一顆熾熱的中國心!讓我們一起高歌《我的中國心》!”筆者話音剛落,音樂馬上響起。學生一聽到激昂澎湃的歌曲,情緒完全被感染了,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一次有效的升華。此時,下課鈴聲也響了,筆者發現學生還哼著歌曲,久久不愿離去……
最后這一環節的設計,筆者當時也煞費苦心,幾經周折后筆者最終敲定以歌曲的形式來結束這堂課。這樣既可以呼應開頭的歌曲導入,又可以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真正做到提升課堂的有效教學。
本文是筆者探索學科素養下實施有效教學的實踐。以《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的教學活動為例,從上述三個方面提出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思路。總之,課程改革需要具有嶄新理念的教師來實施,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