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勇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00)
所謂問題教學,指的就是教學活動要圍繞問題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嘗試、主動探究,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1]。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的課堂是枯燥的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開始于對問題的注意,而影響他們注意力的則是他們的興趣。精彩有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輕松、自在地走進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要重視問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地位。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是一節成功課堂的基點,和諧的師生關系必定會為課堂教學帶來良好的效果。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中,教師獨享課堂的話語權,這讓學生的心里充滿了壓力,致使師生之間出現了距離,有了問題根本不敢張口發問,極大地影響了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以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自由徜徉在知識的海洋。
例如,在教學《信息安全》一課的時候,筆者并沒有按照以往的傳統方式為學生授課,而是將問題教學法運用于課堂之中,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首先,筆者為學生布置了課前預習的內容,讓他們對本課的學習有了大致的了解,從而節省教學時間。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并不是隨意翻看的過程,筆者要求學生邊預習邊思考,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進行匯總,然后在上課的時候師生共同解決。通過預習,學生發現很多問題:病毒的本質是什么?怎樣才能發現電腦中病毒了?電腦被病毒侵襲以后會怎樣?電腦中病毒后要怎樣清除?平時應該怎樣做好防護措施等。學生的頭腦中有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上課時,在筆者的引導下,他們暢所欲言,開始討論與分析。有了疑問的課堂,才是活躍的課堂,學會思考的學生,才能取得優異的成果。
可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既不能永遠站在最高處,也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擔任學生的引導者,引導他們去質疑、去思考、去討論、去交流,這樣的課堂才具有生機與活力。
課堂導入是否有效,是決定課堂效果好壞的因素之一。有效地導入,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欲望,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2]。其中,運用問題進行課堂導入就是較好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視頻編輯》一課的時候,為了增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筆者在課前制作了一個MTV——《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包括相應的歌曲、歌詞,一望無際的草原圖片、成群的牛羊吃草的視頻等。當筆者為學生播放這個MTV的時候,學生既興奮又好奇,他們被迷人的草原風光吸引了,沉浸在悠揚的歌聲中。甚至有些學生隨著MTV的節奏,不知不覺哼唱起來。看著學生如此陶醉,筆者趁機進行引導,向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同學們喜歡這個MTV嗎?你們想不想學會MTV的制作方法?大家知道繪聲繪影嗎?了解它的功能嗎?想不想掌握制作方法?”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想!”在這些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的學習欲望達到了頂點,他們想立刻學會MTV的制作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亮了,思維變得異常活躍,態度變得非常積極,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很多學生都不愿意離開機房。
可見,運用問題導入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活躍,參與意識變得更積極。有了良好的開端,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某種課堂氛圍,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與注意。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必定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高度統一。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與學習產生共鳴,從而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效果。
例如,在教學《電子郵件》一課的時候,筆者就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強烈的欲望。筆者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上大學嗎?你心中的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學生們興奮地回答:“真想看看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接著,筆者又說:“這個不難,我這里有一個電子相冊,是我大學時的同學制作的,里面記載的是我們的大學生活,他通過郵箱發給了我,同學們,想看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筆者趁機引導:“好,現在老師打開郵箱,同學們仔細觀察我是怎樣接收郵件的。”然后,筆者為學生演示了接收郵件的整個過程,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懷著興奮的心情期待著。“大家喜歡這部電子相冊嗎,你們想不想要?”學生紛紛說“想要”,“好的,別著急,先看老師是怎樣發郵件的,哪位學生掌握了收發郵件的技能,就可以先收到老師的電子相冊了。”學生興奮極了,在電子相冊的誘導下,他們學得很認真,爭先恐后地完成筆者布置的問題,出色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可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問題的驅使下,還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積極地解決問題,在情境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讓他們在思考、交流中活躍自己的思維,從而挖掘他們無盡的潛力,逐步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教學《圖表創建》一課的時候,需要學生掌握在Excel中創建數據表格,并且能夠將表格編輯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為學生演示了簡單的圖表創建過程,關于圖表類型的選擇、數據源、圖表選項等內容,教師一一做了介紹。當學生對制表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筆者讓學生進行思考:“如果將柱狀圖改成餅形圖、折線圖該怎樣做?如果想要選擇的數據是不連續的,又該怎樣做?”學生看似已經掌握了圖表的制作方法,實則并不熟練,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對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從而找到正確的操作方法與技巧。面對筆者的提問,學生開始苦思冥想,很多學生懂得運用Ctrl鍵去控制數據的選擇,也掌握了通過同一途徑,可以選擇不同的圖形。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習效率變得更高,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可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讓他們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努力發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努力,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變得更加豐富、操作技能變得更加熟練。
總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設置各種問題,用問題去引導學生,喚起他們的問題意識。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讓他們實現全面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