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民實驗小學 湯怡艷
維納曾說:“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在課堂上,教者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是同時進行的。要想使課堂教學始終在師生情緒的最佳狀態中進行,欲取得教學上的最佳效果,就要研究教者在課堂教學中的應變能力,也就是要研究課堂教學反饋能力。下面主要對這一問題談一下筆者的見解。
教師如何獲取反饋信息呢?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不僅僅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其體態、面部神情、眼睛更能體現他的心里活動,學生更是如此,很多這種非語言反饋出來的信息更能表露學生的內心想法。教者抓住這些非語言反饋的信息,就能掌握好學生的動向。教者在課堂觀察的時候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注意先整體觀察去掃視,再到局部和個別去凝視,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
課堂巡視的環節往往被教者忽略,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巡視不是看學生在做什么,有沒有做題,而是為了了解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最后的學習效率,這樣在講解的時候,教者才會做到心中有數。如在解答計算練習時,同一題,我會尋找兩名或多名學生上黑板演示,最后演示的過程及結果會向全體學生進行反饋。反饋的結果一般是兩種情況,做法錯誤的,我首先會讓這位學生自己去思考“錯在哪里”“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做法正確的,要讓學生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說清計算的思路。這樣,通過正確與錯誤的反饋,可以提高全體學生對解題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課堂討論是一直以來都被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環節能夠調動全體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真正做到遵從每個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在小組中才會大膽地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讓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比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周長是32厘米的長方形。這就要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索;由于答案是多樣的,所以最后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參照新課標的要求,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成了熱門話題。一節課,教者要想獲取高效的信息反饋,就要求教者在課堂中恰當的時候有計劃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不要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隨意思考。教者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層層推進,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者能夠清楚地掌握學生的思考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從而不斷地完善教學方式方法,教者在此過程中得到寶貴的經驗,為以后更好地教學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這不僅能看出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也能看出教師的教學成果,達到教與學的雙向信息反饋,促進教與學的發展。
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課堂上所有學生參與互動,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獲得的反饋信息的準確性才會更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代表性。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偏愛課堂上的優等生,更應該關注課堂上的后進生,要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才能達到課堂信息反饋的全面性,也使得課堂更具有真實性。
在課堂上,教者針對獲得的信息反饋,不能輕描淡寫地去評價,而要透過現象看信息的“本質”,要針對收到的反饋信息,給學生做深刻性的指導評價,這樣學生才會受益匪淺。例如,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新知講解完后,給學生練習了兩組題。在最后集體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解題有問題,此時不能只關注外在的題目,而要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或是審題不清,即數字抄錯,導致辛辛苦苦算的過程全部有問題;或是新知沒能掌握熟練,不能很好地運用在解題上;或是思維方式產生了差錯。這樣,教者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一般是從簡單過渡到復雜,學習的能力是從低水平過渡到高水平,那么就會導致對概念的認識產生不同的層次。對于每一層次練習的結果,教師更要及時反饋,這就要求教師縝密思考,精心設題,習題多變換形式,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一定高度。
課堂上,教師要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小結,對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點撥與引導,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深入剖析數學課堂信息交流的規律與策略,利用好數學課堂教與學的反饋,從而能夠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1]吳素芹.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4.
[2]李德會.淺談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3]李本松.教師課堂教學反饋能力的培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