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鎮中心小學 李 立
傳統教育主要是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在身心方面得到教育的教育模式。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式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難以適應新的學習。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突出了兒童中心論,他認為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中心的轉移,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圍繞兒童轉動,把教育的中心從老師、教材那里轉移到兒童身上。2017年的深化教育機制改革中也提出了要改進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設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來學習。
成功的課堂要能吸引每一個學生情不自禁地參與進來,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學習時,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從中引發數學問題,促使他們來探索和解決。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口算乘法”時,投影出示有趣的游樂場場景,讓學生說說你最喜歡什么游樂項目。接著出現三個好朋友看著游樂項目表的情境,“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學生紛紛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我想知道他們三個人玩一次碰碰車需要多少錢?”“我想知道他們三個人玩一次過山車需要多少錢?”可見,只有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才便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操作式的情境
實踐操作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誘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發給每個學生長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要求學生利用這些小棒圍出不同的三角形。學生在操作中發現了問題:“我為什么用3根小棒有時能圍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些有意義的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3)創設懸念式的問題情境
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創設新奇的懸念式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產生困惑,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構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底面半徑4厘米、高10厘米的“飲料罐”。學生在操作中自然發現了問題:“側面不知道用什么形狀的紙來圍?”這一問題解決后,又引發新的問題:“圍側面的長方形紙的長究竟應該是多少呢?”
(4)創設沖突式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創設一種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情境,不斷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導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變教師提問為學生質疑。例如,教學“集合”問題時,情境出示:跳繩的有9人,踢毽的有8人,參加這兩項比賽的有17人。可是真的有17人嗎?在學生之間的互相沖突中引入了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對感興趣的現實問題進行探索解決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多重體驗、交流來獲得經驗積淀。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是學生探索學習活動的主要部分,學生一般經歷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梳理鞏固三個活動環節,其中,探索與交流是最為重要的學習活動。
(1)自主探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自主探究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例如,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整理與復習”時,教師出示了導學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找出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與0相關的乘法計算的方法及典型題,最后寫一寫在計算這類題時的自我提醒。
(2)小組交流,以學生為中心
對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是積淀數學活動經驗最有效的手段。在探索性學習過程中,當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知識需要拓寬時,學生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方法結果歸納整理時……教師應組織好分享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或行為與同伴比較,從同伴的思維或方法中受到啟迪,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入,通過分享交流,感悟自己的方法是否需要調整。
例如,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整理與復習”時,當導學單自主整理完成以后,接下來就是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時,每個人都需要匯報一個知識點,其他人聽取記錄并補充,既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又讓其他同學的提醒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更正。
緊接著小組代表匯報,每個學生把自己當作小老師匯報一個知識點,并問:“其他人對我的匯報還有問題嗎?”這樣既考查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通過學生的幫助完善自己的知識。這樣的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行為還給了孩子。
(3)梳理鞏固,面向全體學生
在學生經歷自主探索、交流反思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習活動過程和成果進行梳理鞏固,幫助學生有效積淀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是三維的具有個性特征的經驗,它包含著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活動的感受與數學知識、個性化的數學思考和數學方法策略。
通過自主探索活動,學生獲得了個性化的數學知識,通過相互交流和反思,不斷完善認識。由于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差異,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通過練習豐富知識外延等。
例如,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整理與復習”時,在強化計算練習這一環節中,三道計算題的出示,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的學生站起來自訴計算過程與方法。在說的過程中是自查,也是一種反饋,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的機會。這樣的自訴過程,既可以滿足孩子表達的欲望,又可以照顧慢的同學,這樣的教育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新理念。
(4)其他的學習方式
①傾聽學習方式:傾聽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善于傾聽的人會有選擇地去聽,聽重點,扎實地掌握新知。
②獨立思考學習方式:獨立思考能力不僅是學習自覺性的培養,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與興趣。
此外,教師的組織引導、退讓、明知故疑、質疑等等,這些雖然是教師的活動,但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提供適合的學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通過學習方式多樣化,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