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鄒 曲
傳統教學注重“雙基”的學習,強調習題的演練,關注知識的梳理,學科中心地位被過度強化,教育功能被弱化,以致不少學生不能適應數學學習,淪為“后進生”,數學課程應具有普及性、大眾性,過于統一的目標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應通過活動與實踐來主動獲取,教師要引領學生查閱資料,參與集體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彈性地開展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能力的發展,要加強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促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教師要發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要合理把握課堂難度,要做到張弛有度,既要讓優等生能“吃得飽”,獲得比書本知識更有深度、更有廣度的知識,又能讓一般的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拓展他們的認知視野。數學教學不囿于教材,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教學主題隱含于教學內容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從個體差異出發,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選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示,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主題,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探尋生活,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問題,運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設計數學活動主題,營造活躍的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以問題引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聚焦問題,自主探究知識,促進問題的解決。
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師生從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轉變為學習的共同體,在共同研究、共同探學、共同討論中獲得提升。教師要實施彈性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實踐操作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查閱資料、合作研究來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把握。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催化劑”,要為學生選擇內容、掌握學法、觸發動機、自主評價提供服務,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形成良好的人際氛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法,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傳統教學中,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生活經驗,設計彈性的教學程序,包括學生預習、情境創設、探學新知、教師指導、多維活動、討論交流、總結應用、多元評價、達成目標。彈性的教學程序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差異,要重組教材,在教學內容、練習設計上設計有梯度的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要采取小組合作等方式,因生施教,以學定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質疑問難、大膽創新。
教師要考慮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從內容上彈性選擇、合理編排,讓不同需求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全體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要通過彈性的設計使數學充滿活力,要對教材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進行重組,讓學生易于理解,要對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進行適當擴展,以多維、開放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能由表及里,從具體到抽象,步步推進,引導學生思維拾級而上。教材的內容是根據科學系統編排的,但不一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不必局限于教材的編排順序開展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優化組合,讓教材為我所用。如在學習《矩形》內容時,教者設計情境:“工人師傅為檢驗兩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窗框是否是矩形,往往去量這個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度,如果相等,這個窗框一定是矩形,你知道為什么嗎?”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教師要根據學情調整教法,以學定教,根據學情的變化而適時改變,要通過體驗式、對話式、合作式、驅動式等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從不同的思路嘗試,尋求不同的解決辦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觀察、調查、實驗、驗證中習得知識,從而學有所獲。教師指導學生預習,開展課前自學,在查閱、思考中尋求答案,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選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開展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感受成功的體驗。如在《勾股定理》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地磚是由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的,每個直角三角形都相鄰三個正方形,這三個正方形面積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如果用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表示這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將反映三邊有著怎樣的數量關系?等腰直角三角形滿足上述關系,那么一般直角三角形呢?”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逐漸發現三個正方形面積間的關系,從而轉化為等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進而提出一般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猜想。在此基礎上,教者讓學生探索“勾三,股四,弦幾何”,學生運用補、割、平移、旋轉的方法探求答案。
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開展彈性的教學評價,除關注學生的知識素養外,還要重視學生的探究、實踐、合作、創新等能力的發展。教師采用彈性的評價,關注學生間的差異,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通過彈性教學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每一位學生能學得愉快,以多維的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1]王秋梅.對中學數學課實施彈性教學的探討[J].數理化研究,2008(12).
[2]李祎.新課程課堂教學:從彈性預設到動態生成[J].青年教師,2005(8).
[3]楊玉東.彈性教學:探索個性化教學之中[J].天津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