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 張麗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讓學生身陷一種高漲的情緒去學習與思考,并對知識充滿求知的欲望,挖掘自身的智慧與力量。”包裝作業,讓作業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做作業、想做作業,在數學知識的海洋里暢快地遨游,體驗生動而活潑的學習過程。
明確學生間的差異性是施展有效教育的前提,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往往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不消化的現象。加之小學生處于創造力極強的年紀,也是最了解自己學習薄弱點的人,因此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我在作業形式上加以包裝,讓學生自主設計,在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也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我讓學生自主設計課外作業,不要求數量和題目形式,只要求學生把設計意圖、設計思路及解題過程完整地寫出來。第二天學生上交的作業真是異彩紛呈,一個學生完成了20道混合運算題目,他要求自己在20分鐘以內完成,他的設計意圖是:在熟練掌握算法的基礎上要求自己提升速度。還有一個學生設計了21道題目,每三道一種簡便運算方法,如加法結合律:144-2-30-68=144-(2+68)-30=144-(70+30)=44;乘法分配 律:103×75-75-75×2=(103-1-2)×75=7500。 她 的 設 計意圖: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強化自己對簡便算法的掌握程度。還有學生只就某種簡便算法進行專項練習,因為他對某一種方法掌握得不夠牢固。如針對特殊簡便方法的訓練:45×102=45×(100+2)=45×100+45×2=4590。此種是關于特殊數、巧妙拆合的方法訓練。
在學生對自己清楚分析的基礎上,由學生自主設計課外作業,有利于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情緒下設計并完成作業,提高了作業的針對性與高效性,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作業的設計意圖清晰地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生活是教育資源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廣闊天地,是學生運用知識的實踐基地。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注意充分聯系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活動中快樂地完成任務,體驗數學的應用性。
例如在學習完二年級下冊《時、分、秒》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一項名為“時間與生活”的活動,讓學生調查記錄自己平常所做的事情花費的時間,不限類別,也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完成。學生們興高采烈,有的學生在放學之后和小伙伴一起玩跳繩比賽,看誰跳100個所花的時間最短。A同學花了40s,B學生花了55s,C同學花了39s,最后學生C獲勝。有的學生則這樣完成了作業:他記錄下開始燒水的時間是6∶00,水開的時候是6∶15,所以他得出燒開一壺水需要15分鐘。更有趣的是一個學生用時間記錄了他放學回家所做的事:5∶30放學到家,6∶20分爸爸下班回家,6∶45吃完飯,7:25大家一起去散步,8點整刷牙睡覺。學生通過調查生活中的活動與時間的關系,深刻地理解了時間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也在實踐中熟練地鍛煉了對時、分、秒的應用。這種調查型作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筆者還開展過“超市中的元、角、分”“生活中的幾何圖形”“量一量、看一看”等實踐活動,借助這些調查性作業來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的應用性。
這種調查式的作業形式打破了學生必須坐在書桌前通過課本習題來夯實所學知識的固有形式,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通過調查記錄,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鍛煉。調查式作業靈活的形式也讓學生在游戲式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提升了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除了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外,還可以組織同學間輪換布置作業。這時學生不僅僅要完成作業的書寫,還要完成對作業的批改,無形中學生要完成兩份練習題目,但作業的趣味性及吸引力有增無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體會出題人及評卷人對題目考查的要點,為學生以后進行知識復習積累經驗。
例如在學習完《圓柱與圓錐》一章后,我讓每位學生出一套章節小測題,要求填空題、選擇題及應用題各5道,出題人要在另外的紙上寫好每道題的考點及應用題的采分點,并書寫答案做評卷依據。我鼓勵學生說:“你們要認真選取合適的題目,好的題目我會用來作為最終的章節測試題。”學生的好勝心被激起。如一學生選取了這一題目: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R=10cm,高H=20cm,這個圓柱的體積V是( )cm3。把這個圓柱做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體積約是( )cm3。(保留一位小數)他在紙上寫明考點是: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圓柱與圓錐的關系。答案是6283.2;2094.4。還有一位學生所出題目的考點大同小異,但他特地設置了易扣分點:一個圓錐的體積是n cm3,和它等底等高
的圓柱體的體積是( ),答案是cm3。易錯點就是忘記單位的書寫。待學生上交完自己設計的試卷,我再將卷子交叉發給其他人作為新作業,隔天再由卷子對應的出題人進行批閱。經過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站在出題人的角度去觀察題目的設置,從而吸取教訓,以防在以后的考試中出現同樣的錯誤。
運用輪換互設作業的方式來包裝作業,實質上作業的量有增無減,但對學生的吸引力卻大大提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在出題與評閱方面老師的價值體現,也讓學生在互動中快樂地完成作業。
新課標指出:學生所接受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立足于現實、充滿意義并富有吸引力與挑戰性的。數學作業作為數學教學的課堂延伸,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作業的有效性對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教師應善于“包裝”作業,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和實效性,讓作業成為學生聯系課內課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