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一小學 劉國輝 趙媛美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內在文化底蘊和諧豐實,讓學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是每個教師的使命。不過,一談到“傳統文化”,人們立馬想到的是思想品德、語文這種與傳統文化密切聯系的學科,而其他學科,例如數學,尤其是小學數學,似乎距離“傳統文化”較遠。其實不然,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
那么,小學數學課上我們該如何去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達到“立德樹人”的宏偉目標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實施:
數學史是研究數學科學發生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把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中利教利學,了解中國數學的發展史,才能使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這對于我們的教師和國家來說,意義深遠。
可是,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科爾(KOOL)指出:“可以將數學史作為課堂中的一名額外學生使用。”即在現實數學教育的背景下,使學生面對問題的多種解法是十分重要的,這些解法可以是其他學生的,也可以是歷史上的。而實際上,由于歷史相似性的存在,即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過程與數學概念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歷史上數學家所遭遇的困難正是學生所經歷的障礙,學生的很多想法與歷史上存在的方法類似,當學生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古代數學家的想法一致時,當學生充分討論已有的方法、看到歷史上已有的“新”方法時,他們會有所感受,會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所幫助。
對于小學生來說,單純的史料介紹他們不會感興趣,但我們結合所學內容進行一點一滴的滲透,適時介紹一些數學史知識,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數學史料,并將這些內容與數學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達到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通過這種“聚沙成塔”的教學滲透,完成這個教學目標。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數學史料”。這部分內容中許多為中國數學史料,我在引領學生學習某個知識點時,當學生經歷探索過程,得到了某個結論后,我就將相關“數學史料”推出,讓小學生跨越千年來體會相同知識的探究帶給古今人們的感受,讓孩子尋找“歸屬感”“自豪感”。
例如,當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向學生介紹:早在兩千多年前,“方田章”就論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
再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適時引出圓周率,然后向學生介紹: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研究圓周率到底是多少,然后向學生出示“你知道嗎”:約2000年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人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通過這段話,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達到了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
數學對象并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從產生到成熟必然經歷一個發展、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數學家都為數學對象的最終確立貢獻著自己的智慧。當學生在“感悟歷史”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困難與數學家一致時,那種自豪感會油然而生,自信心會進一步增強。在我們的課堂中扮演“課堂中一名額外的學生”的數學史料能夠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引發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的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這樣一部分“千古名題”,它們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流傳千年,如“雞兔同籠”“長繩測井”“藏題詩”等。通過對此類有趣題目的解答,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一課時,我們這樣設計:
引入環節:我們偉大祖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為科學知識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數學領域有《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古代名著流傳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漂洋過海傳到日本等國,對中國古文明史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學們,今天我們就走進“雞兔同籠”問題,與我們的前輩一起研究這個著名的數學問題。
總結環節: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像“雞兔同籠”這樣經典的數學問題還有很多,同學們不妨上網或到閱覽室查查資料,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人一起遨游數學的海洋。
練習環節:我們出示歷史名題。如“一繩測井,若將繩三折測之,繩多5尺;若將繩5折測之,繩少1尺。求繩長和井深。”這樣的“長繩測井”題目,引發了學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熱愛。
不僅如此,在日常教學中,結合所學知識,適時拋出歷史名題,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藏題詩:“李白大街走,提壺去買酒。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壺中酒。試問壺中酒,原有多少斗?”“幾個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每人一個多一個,每人兩個少兩梨,幾個老頭幾個梨?”此類題目都是千古流傳的古題、名題,集古文或詩歌與數學問題于一身,學生在題目的閱讀理解和解題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的探索交流中興趣盎然,思維開闊。
隨著對外開放,網絡的普及、通訊業的發達、電子設備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甚至主導了某些人的生活,隨之而來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理念開始侵蝕著孩子們。很多孩子迷戀手機,網絡游戲,晚睡晚起,暴飲暴食,不愿意運動,肥胖的孩子逐漸增多。面對這種現象,我主要借助于練習題中的一些隱形元素,向學生宣揚健康的生活觀、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學習和生活。
例如練習題:一周歲兒童每天的睡眠時間占全天的八分之五。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是一周歲兒童的五分之三。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是幾小時?
當孩子完成這個練習題后,我就向孩子介紹古人的生活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的生活方式順應了自然,與天地一體,所以相較于現代人要健康很多。作為現代人,我們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天一黑就睡覺,但我們可以做到早睡早起,這對我們的精力、體力和身體發育都有好處。
又如:講“黃金分割比”時,孩子們都比較感興趣,因為黃金分割比與“美”密不可分,談到“為媽媽選擇多高的高跟鞋時”,通過計算下半身與身高的比值是否為0.618∶1時,我們發現高跟鞋并不是越高越漂亮,而是符合“黃金比”時才是美的。通過這個練習活動,像孩子們傳達健康的生活理念,對學生們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導意義。這也是我一直比較注重的“傳統文化滲透”——“適度的才是美的”,所謂過猶不及,我想使孩子們明白這個簡單的樸素的生活觀點,也是我們祖先倡導的做人做事的理念。
再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感受祖先的智慧“大方無隅”。老子說:大方無隅,即一個人要大方,不要過于執著。不應固執地認為方就是方,圓就是圓,方形的東西越來越大時,就可能變圓了。因此,中國人說做人要大方一點,就是做人要學會變通。這也是數學“極限思想”的滲透,不但對于學生認識圓、進一步了解圓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而且對孩子人生觀、生活觀點的建立也具有指導作用。
隨著“立德樹人”的理念在各學段、各學科的全面實施,隨著國家高考政策的改變,人們愈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復興,而這種復興正是我們民族復興的源泉。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雖然我們的力量微薄,但我們心中一定要始終裝著這樣一段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帶著這種歷史使命去教書育人,我們的教育就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