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濤
(江蘇省啟東市南苑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互聯網+”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產業與領域升級與發展的新機遇,當然,也包括我們的教學領域。“互聯網+教學”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在傳統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帶來了數據庫技術、云計算、遠程教學、交互式電子教學等等,實現了智慧校園管理、網絡教學、遠程互動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變更了教的方式,豐富了學的體驗。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互聯網+”能夠有效填補英語在語用環境上的空白,彌補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欠缺,借助互聯網這個大熔爐,我們可以網羅更多更廣的信息資源,借助互聯網這個大平臺,我們可以創設更真實更活躍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們有更多思考、動手、合作的學習熱情與機會[1]。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發揮“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優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嘗試從微課教學、信息整合、指尖作業三個角度入手,竭力通過互聯網這塊“跳板”,把英語教學帶到一個新高度。
微課是“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杰出代表,在學科教學中應用廣泛。所謂“微課”,即運用信息技術在有限時間(一般5~10分鐘)呈現碎片化教學內容、過程或拓展材料的結構化數字資源,一般以課題教學視頻為主。它的切入點小,時間較短,但教學空間大,以“小環境”引人入勝,娓娓道來,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展開以及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可以說,微課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新型教學資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地嵌入微課教學,借助微課這股新平臺,把語言點講得又細致又簡潔,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就微課視頻,展開合作學習,捕捉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在記錄、討論、交流以及提問質疑的過程中,理解并消化知識點,這在語法教學中有著相當的教學優勢。此外,也可以借微課,嵌入前置性的社會背景知識,對課題教學做一個補充,以此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語篇語境,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教學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 3A day out這單元的Task部分時,在教學中,我將寫作的重點部分,“make a plan”抽取出來,設計了一個微課視頻。在這個微課視頻中,我以自己的出行計劃為例,將“How to make a plan”這個問題有條不紊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并以關鍵詞的形式,幫助學生們理清“plan”的幾個關鍵要素,引導學生們根據這個幾個關鍵詞,展開討 論。Activity: How to make a plan ① Time(when to do),②Places(where to go),③ Activities(what to do),④ Traffic(How to get there),⑤ Cost(money).在這個微課中,我與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計劃,并以關鍵詞的形式,為他們提出了建議,為他們接下來“Try to make a plan”的小組實踐活動指明方向,提供幫助。而這些準備,為接下來“write an invitation letter”這個寫作任務奠定了豐富的語料基礎。
互聯網是一個豐富的信息庫,它功能強大,且實時更新,有著鮮明的交互性、實效性,是我們獲取一手教學信息的有效途徑。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下,我們要一改傳統“以教材教書”的刻板教學模式,打破教師、教材的絕對權威,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插入一些新鮮的、活躍的、能夠刺激教學的新資源,如時事新聞、生活軼事、流行影視、流行音樂、生活話題、網絡游戲、網絡熱點等等,以交錯性、互動化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以此讓教學更加飽滿,更加具有感染力。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在語篇與話題的互動中,我們可以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插入一些同步資源,如英語歌曲、英語繪本、英語新聞等,以這些“活信息”,吸引學生的眼球,引發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們互動、參與的積極性。
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Unit 4Growing up這單元Reading時,我考慮到這個語篇故事圍繞NBA運動員Spud Webb(斯伯特·韋伯)的事跡展開,講述了身高只有1.69米的“小韋伯”是如何實現自己在NBA的大夢想。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語篇,認識“小土豆韋伯”這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籃球運動員,在教學中,我以“a small man”與“a big dream”為關鍵詞,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們勾畫出思維導圖(圖1),并插入了一段視頻剪輯——《扣籃精彩瞬間》,通過韋伯在比賽中的扣籃精彩瞬間剪輯,點燃學生心中對“最小NBA籃球運動員”的欽佩之情,有效地調動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在故事的最后,我還特地將韋伯“最后一投”獲得“扣籃王”稱號的“the proudest moment”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比賽的緊張氛圍,見證這偉大的歷史性時刻,從而加深學生們對語篇、對韋伯的認識。如圖1所示。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像語言這樣的技能教學,作業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們對課內知識的鞏固,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們的課外實踐,真正實現“用英語做事”的教學目的。然而,事實上,在實際的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只要作業的功能對準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掌握,強調作業對提高學生課業成績的作用,而忽略了“課外實踐”這個第二課堂,忽視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這種“老作業”以讀寫為主,往往體現在抄單詞、背課文、做習題這類作業形式上,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不討喜。在“互聯網+”這個有利環境下,我們完全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學生喜歡的作業形式,如指尖作業、創設探究任務,讓學生們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并以微信、QQ、一起做作業網、作業幫等網絡平臺或APP,完成作業,進行交流與分享,把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們的課外實踐涂上新色彩[2]。
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Unit 1Friends這單元時,我在Welcome to the unit這一課時后,設計了一個“Ode to friend”的詩歌朗誦作業。在這個作業中,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詩歌盛宴”,如詩歌My friend, A forever friend, A true friend等,以打包的形式,發送到我們班級的微信群中。在這個作業中,我鼓勵學生們以小組合作或者個人展示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以錄音朗誦的形式完成作業,并分享到班級的微信群。在這個活動中,我鼓勵學生們利用唱吧、微信錄音等手機軟件,以錄音的形式記錄自己的作業,并在微信上進行分享交流。這樣的作業形式,深得學生們喜愛,學生們。
總之,教學是一個進取的、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過程。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的英語教學也要抓緊學科發展與變革的新機遇,大膽走出封閉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強大的互聯網拓展課堂教學空間,以新型的、有趣的、充滿創造力的教學內容及形式,激活學生們的語言學習與實踐,在互動之中、在實踐之中、在交流之中,刷新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看法,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們用英語做事的實踐水平,借“互聯網”這張大網,把“學”與“用”合二為一。
[參考文獻]
[1] 張思強.“互聯網+”環境下初中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微[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7):125,131.
[2] 耿穎,張鴻婧.淺議“互聯網+”與初中英語教學整合的意義與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