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之健 編輯/青鳥
2018年1月29日新華社北京報道:“兒科門診人滿為患,辦公室里咳嗽聲此起彼伏……今年冬天,流感來勢洶洶,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報告病例高于過去3年同期水平。”
江蘇高郵一吳姓女士,1月10日左右患上感冒,當時沒在意,后來出現嘔吐才到當地中醫院就診。在急診靜脈輸液過程中她又開始嘔吐,且越發厲害,遂被送至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北醫院,在轉診路上陷入深度昏迷。蘇北醫院確診流感引發重癥肺炎和心肌炎,緊急啟用人工心肺復蘇設備搶救,由于在有效診療時間窗內的醫學干預,將吳女士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感染并發癥,左腿最終不得不截肢,右腳部分腳趾切除。
雖然因流感導致重癥肺炎和心肌炎,進而引起此類嚴重并發癥的屬于極少數,但也足以引起人們對治未病的再一次反思:如何“未病養生、防病于先”,如何“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如何“已病早治、防止傳變”。其實,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診候》中早就說過:“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的介紹,流感對孕婦、兒童、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危害尤為嚴重,而醫務人員由于在日常診療活動中接觸流感患者的機會較多,暴露于流感病毒的風險高于普通人群。研究顯示,在感染流感病毒的醫務人員中,75%以上的醫務人員在出現流感樣癥狀后仍繼續工作,如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會增加其他醫務人員和就診、住院患者及其家屬的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流感危害大、高危人群廣泛,但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卻只有2%左右,而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能達到50%,甚至80%。
曾光指出,流感病毒還具有變化性的特征,能使人反復感染和發病,因此每年的疫苗組分就會有差別,人體接種流感疫苗后獲得的免疫力也會隨時間衰減。臨床試驗的證據提示,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對抗原類似毒株的保護作用可維持6~8個月,也就是說,超過8個月,流感疫苗保護身體的“威力”就會減弱。因此中國疾控中心建議,不管前一季節是否接種流感疫苗,仍需在當年流感季節來臨前接種,特別是高危人群。
重溫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21世紀的醫學正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醫學模式從重治療向重預防,從針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從重視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人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從生物治療向心身綜合治療,從強調醫生作用向重視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從疾病中心向患者中心轉變。
立足現代醫學的三級預防學說。健康未病階段的一級預防,針對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從而實現病因預防,阻止相關疾病的發生;臨床前期的二級預防,出現疑似癥狀時,積極采取“三早”措施,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進入臨床的三級預防,就是對已患某些疾病者,結合體質的特異性及時治療,防止疾病惡化,減少不良預后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應對流感的問題上臨床醫學不是萬能的,需要進一步發揮社會預防網絡體系的監察和干預作用,加強居民個體的自我保健意識科普教育,真正讓治未病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