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通安中心小學校 俞 辰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創新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大重點,教師們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新時代教育中做到培養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為其一教學目標。教育創新,就是以新一些的教育理念和目標準則為課前指導,革新教育的方法內容、教育者的教學行為等,使教育更加公平平等,同時使教育品質得到提升,創造性的行為得到改善和提高。
對于現階段的社會生活而言,人們重視的不單單是日常的生產生活或者是衣食住行,而是逐步上升到教育層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而此時對于教學手段、方式等的改革和進步也在穩扎穩打地開展著,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程實踐上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教學實踐中,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學方法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數學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思維訓練來鍛煉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數學對于理論的要求非常的嚴格,在網絡發達的社會下,就是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尋找一定的題型和知識點,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思考。現在的科技發展趨于網絡化和多媒體化,因此就是可以摒棄之前傳統的板書觀念,引入新鮮的幻燈片元素,采用視頻、音頻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深入學科理解知識的內涵,小學是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天堂,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的理解會影響其在初中對于數學這個科目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融入趣味性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也可以增加一些實際生活中應用的數學,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數學有一定的認知和見解,也可以通過對父母的交流,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生活互相影響的境界。
在課程安排中,我們以一課時為時長,本節內容教學的基本目標是: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們能夠感知到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建立余數的概念,同時加強練習有余數的除法。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學步驟計劃:首先應該復習之前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有一定的接受緩沖帶,更好地進入新學習的大門,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對于自己掌握的東西延伸更有學習的興致,接受程度也更高。然后根據本節教學內容,設置情景帶入。在設計相關教學情景時應該符合小學生的心智發展,在合理適宜的環節下,才能出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否則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后果,對學生們造成一定的困擾,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更不好的連帶反應。其次設計合理的相關練習,加強學生的印象和理解,熟練知識的表達、運算以及相關的含義,其中例題可以更加生活化和詳細化,便于學生們的理解和記憶,選擇學生們感興趣的相關題材,更加會超出預期效果。最后將有余數的除法運算脫離情景設置,讓學生們掌握和加深這一運算法則。題目的布置應該先易后難,從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范圍出發,也應符合因材施教的相關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第一步中,可以設計如:在家里的桌上有10個紅紅的蘋果,如果現在有五個小朋友想吃,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幾個?如果有三位、四位小朋友呢?大家可以小組討論,然后告訴老師你們的回答。通過具體的分析來得出結果:10個蘋果,5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2)個;10個蘋果,3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3)個,剩余1個;10個蘋果,4個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2)個,剩余2個。這時我們應該如何來表示呢?寫成除法算式是:10÷5=2(個),讀作:10除以5等于2;10÷3=3……1(個),讀作:10除以3等于3余1;10÷4=2……2(個),讀作:10除以4等于2余2。根據知識點設置相關例題練習;假設花店里有15朵花,每個花瓶插( )朵,可以插( )瓶,怎樣用除法計算?需多設計幾個相似案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像舉一反三式,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角度。如:16÷3=5……1中,請說出算式中的商和余數各是多少。最后,應該給予學生相關強度和適宜量度的習題練習。
將知識交給孩子不難,但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方法,需要教師們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是具有巨大意義的,不管是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做題中鞏固數學思想,還是“師生互換”模式的應用,以學生的視角看待數學問題,都是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符合教育教學的新觀念。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關鍵作用的,決定了學生的聽課質量,所以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值得重視、值得推廣的。
在小學教育工作事業中,教師更應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不斷深入研究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建設更優良的教學體系,促進教育事業的優勢發展。本文分析了有余數除法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