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實驗學校 吳巍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在疲倦狀態下的學習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創設生活情境不失為一劑良方。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逐漸步入深水區。在新形勢下,很多教育實踐者在教學中感到茫然,有時只好盲從于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于是,一些生活化數學課堂的實踐者在無意中步入了生活情境創設的誤區。
教師把情境創設僅僅看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創設可以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地理解為用“卡通人物”替代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形式,致使情境創設流于形式。
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有時甚至干擾了學生正常的數學思維,對課堂教學起了反作用。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挑戰性過高,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導致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措。
生活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密切聯系數學與現實生活,精心選擇生活情境創設的時機和方式,通過有效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樣。教師可以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教材為藍本,精心設計導入方法,以提高課堂導入效果。
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探索圖形覆蓋現象的規律》一課時,導入環節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本班的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玩套圈游戲。老師一共準備了玩具汽車、五子棋等十種玩具作為獎品。根據游戲規則,誰套中獎品就歸誰。游戲開始了,在播放的第一段游戲視頻中,畫面定格在了一個小女生套中一種獎品時。這時,老師設問:如果讓你來套,你想套中哪一個?那么,這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討論交流后,接著播放第二段游戲視頻,畫面定格在了一個小男生一下子套中兩種獎品時。這時,老師再次設問:如果你和他同樣幸運,一次也套中了兩種,你會選擇哪兩種?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法?那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呢?接下來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圖形覆蓋現象的規律中去了。
這樣一種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體驗到了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積極有效地學數學。
在新知探究過程中,我們如果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自己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去積極主動地做數學,這樣所獲得的知識必定是最深刻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幾分之一》一課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摸牌游戲。首先通過課件動畫演示一副牌平均分成幾份,然后取其中的一份。讓學生思考:用分數可以怎樣表示這樣的一份?讓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初步認識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來表示。接著可以創設生活中常見的摸牌情境,讓學生分組進行摸牌游戲。當牌的數量一樣時,而由于小組人數不同,每人摸到的牌的數量占總數的分率也就不一樣。這樣引導學生在摸牌活動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問題。
這里通過一系列的摸牌游戲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中,讓學生在“再現”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我們應重視在知識應用時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行之有效地用數學。
比如,學習了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一課時,在應用環節,我們就可以“再現”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小猴、小狗和小熊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小猴的自行車車輪是圓的,小狗的自行車車輪是橢圓的,小熊的自行車車輪是方的。誰會勝利,為什么?問題出示后,可讓學生先猜測并說明理由,再讓學生觀看動畫演示的比賽過程后,聯系課堂上所學的圓的有關知識具體分析原因。
回眸反思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可以通過整合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在合適的時機用合理的方式有效地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復雜的數理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喚起思考的愿望,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在感知、體驗、內化的過程中,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