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侖頭小學 陳紅梅
達芬奇表示:“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毛澤東也提出:“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實踐出真知”,這些名言都說明唯有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才能讓學生真正發現數學的奧秘,探索出數學思想與方法。由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預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開放、和諧的氛圍下,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提升動手操作能力與核心素養。
為培養學生學習核心素養,需要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環節。預習是為課堂奠定基礎的環節,也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環節。需要將“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融入預習環節中,引導學生課前參與動手操作,在生活中,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參與動手操作實踐,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親子活動——自制學具。在學習“認識鐘表”“認識方向”“認識角度”等知識時,可以自制示意模型,借助硬紙板、畫筆、尺子等工具,動手制作。如制作鐘表模型,可以先畫出圓形、標上刻度,從里到外設置為3層,功能依次排列開來。在學習“簡易方程”的知識時,鼓勵學生自制“天平”學具,感受方程的原理,對應分析方程左右兩邊平等的條件以及方程的解決方法。動手操作,初步感知了數學思想方法。
又如在學習“旋轉與對稱”的知識之前,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前與家長交流,自主制作風車和“手拉手”的小人剪紙。學生通過參與課前的動手操作、詢問家長及查閱資料,了解風車的運動特點,結合剪紙的技巧和藝術,動手制作“手拉手”的小人。通過不斷的動手嘗試,剪出了4個或6個手拉手的小人。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悟旋轉和對稱的思想,探尋運動特點。
通過引導學生課前動手操作,預留時間設計別樣的課前預習任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的內涵。
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數學知識的環節。傳統的課堂“教”數學的模式,已經不再契合素質教育及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引思。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學習過程,在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堂上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小游戲來進行動手操作。
如學習“認識時間”時,可以配備實物鐘表,組織學生參與課堂上的動手操作游戲“你說我撥”。學生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說時間,撥出對應的時間”“說分針走了多少分鐘,撥動分針,轉動它走的過程”“說走了多少秒,觀察分針走了多少格”“觀察分針走了幾分鐘,觀察時針的變化”等。
又如學習“可能性”知識時,教師準備了一些不透明的紙箱子和一些硬幣,組織學生運用扔硬幣的方式,統計分析扔硬幣得出正反面的概率分別為多少。學生動手操作,扔硬幣并觀察記錄,發現扔的次數越多,得出的概率越接近于0.5。再運用“摸小球”的方法,發現哪一種顏色的球越多,摸出的概率越高。結合動手操作,教師再引出可能性的計算方法,順利激活了趣味課堂。
通過設計趣味的小游戲,學生參與課堂上的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合作探究、互動交流,這樣經歷學習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科綜合理念下,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運用數學,參與解決生活問題的動手操作過程。學以致用,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動手操作,創設了更加寬廣、自由而開放性的學習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后,教師鼓勵學生課后動手操作,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校園花壇的面積”。學生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先觀察統計,再畫出示意圖、測量標注數據,而后運用已學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計算。針對組合圖形,先運用剪切的方法,再將每個部分的面積加起來。通過動手操作,測量、計算并統計,得出校園的綠化面積,計算出綠化率。
又如學習《折線統計圖》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在生活中參與動手操作,運用數學知識發現生活奧秘。預設任務:“觀察大蒜的生長規律”。任務導向下,學生在生活中種植大蒜,并觀察記錄蒜葉的生長情況,以天為單位,將蒜葉的生長長度記錄下來,數據記錄完成后,再以折線統計圖的形式繪制出圖表,并根據折線統計圖的形狀,觀察分析大蒜在哪幾天長得最快。或預設更難的問題,觀察分析光照、溫度、水、肥料等對大蒜生長速度的影響。
通過鼓勵學生在課后動手操作,在多學科融合的理念下,學生學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踐行以生為本、讓學引思的理念,預留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課前、課上、課后動手操作、探究實踐,經歷學習的過程,感悟、探索和發現,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創設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動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