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 張鳳梅
在初中階段,數學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生學習各科知識和解決生活化問題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初中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需對周邊的生活現象進行提煉和總結,善于發現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需要扮演好指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鍛煉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技能。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回歸生活是最有效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最樂于接受與理解的形式。要想真正做到初中數學教學回歸生活,教師首先需確定生活化教學目標,善于發現教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結合點,以生活化目標為導向制定教學規劃,初步激發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促使他們形成學有所用的思維,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
比如,在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時,教師先確定教學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物圖片,初步認識常見的基本幾何體;使他們親身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多姿多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同時明確教學重點:認識幾何體,知道圖形是由點、線、面構成的;教學難點:確定幾何體的點、線、面的數目,培養數學應用意識。之后,教師以生活化教學目標為導向,組織學生觀察桌面、黑板面、平靜的水面等,思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觀察易拉罐、水管、地球儀等,思考:它們的表面又有什么共同點?讓他們列舉一些生活中平面和曲面的實例,以此強化對圖形的認識。
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重新確定教學目標,突顯生活化色彩,促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存在,為知識的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現行的初中數學教材中,選編了不少貼近現實生活的知識,很多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均有體現,要想讓學生主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教師需恰當利用生活化素材或資源展開教學,借此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為他們帶來新奇的學習體驗。對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恰當利用生活素材,把一些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如在“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教材中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他們可以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從中間分開后左右兩個部分可以完全重合。小結:現實生活中對稱現象無處不在,從自然景觀到分子結構,從建筑物到藝術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對稱現象。要求學生從生活周圍的事物中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征的實例,他們可以快速找到凳子、課桌、黑板,還有楓葉、汽車、飛機、風箏等。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重點觀察和研究窗花,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各種各樣的窗花圖片,引導他們思考:這些窗花有什么共同特點?使其結合生活素材理解對稱軸的概念。
上述案例中,教師把生活化素材和資源恰當地引入課堂中,是對教材內容很好的補充,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具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對稱的眼光審視圖案。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應用數學知識,教師可積極營造生活化情境,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覺,使其在熟悉的生活化氛圍中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啟發他們的應用意識。同時,初中數學教師營造生活情境,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定的熟悉感與親近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其進一步認識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
如在學習“生活中的不等式”的過程中,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小剛和爸爸、媽媽的體重分別為35kg、75kg和50kg。周末一家人準備去公園游樂場玩蹺蹺板,當小剛與媽媽玩時,誰會向上蹺?假如小剛和媽媽坐一頭,爸爸坐在另一頭,誰會向上蹺?你們知道游戲的結果嗎?原因是什么?利用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之后,教師繼續創設情境:用數學式子描述下列數量間的關系:一個邊長為m米的正方形桌子的面積大于1平方米;某種盒裝牛奶中,每1千克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a克不少于32克,脂肪b克不少于29克;35座的汽車載有乘客n人,到一站后又上5個人,車內仍有空位。繼續通過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和探索不等式,引領他們給出答案。
如此,教師結合知識內容,積極營造各種形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拉近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間的距離,啟發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針對初中數學教學而言,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是主流教學趨勢,教師需注重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多設置一些生活化問題,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為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校園或社會,組織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部分實際問題,增強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間的融合度,鍛煉其應用能力。
以“弧長及扇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引領學生推導半徑是R,圓心角是n°時的弧長公式,他們可以發現弧長l=nπR/180;以此類推,學生推導出半徑是R,圓心角是n°時的扇形面積公式:S=nπR2/360。當學習完教材內容之后,教師設置實踐類數學問題,要求學生實地測量操場跑道的面積和周長,將他們劃分成若干個小組,使其在小組內探討如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化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接著,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將跑道劃分成兩大部分,即長方形和扇形,用長繩測量跑道的長、寬及扇形的半徑,用量角器測量圓心角,根據實際得到的數據利用公式來計算,最終順利求出跑道的周長與面積。
這樣教師強化數學理論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具體的生活化現象抽象成數學問題來解決,真正實現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
現實生活包羅萬象,數學知識更是無處不在,很多生活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輔助與支持,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活提供服務和便利。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緊靠一個知識點是難以有效解決的,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生活化問題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發展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角平分線”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將生活中的選址問題融入其中。如:有甲、乙、丙三個村莊呈三角形分布,目前想要重新打一口水井,不過要求這口水井距三個村莊的距離最短,提出問題:水井應該設計在哪里?教師把實際村莊的位置在地圖上呈現出來,讓學生根據比例尺和村莊具體位置抽象成幾何圖形,把甲、乙、丙三個村莊轉化為A、B、C三個點,連接起來得到一個三角形,分別作出三個角的角平分線相交于點l,則l點就是水井的位置。這其中就蘊涵著三角形角平分線的相關知識,即內心距三個頂點的距離和最短,得到三角形上任意兩個頂點的角平分線都相交于點l,所以水井位置應該在點l上。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合具體生活問題展開教學,吸引學生主動應用數學知識嘗試分析、處理問題,引領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其應用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認識到生活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路,善于利用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聯系,不斷優化和革新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