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提到“補償教學”,一線教師更側重“后置性”,強調知識的訓練與鞏固,往往忽略新知學習前的補償(即“前置性補償教學”)。然而,“補償教學”的初衷是為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以補償其幼年缺乏文化刺激這一不足,進而減少其課業學習困難。
“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設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導學案,因為其作用不僅是讓教師找到學生知識的缺失部分,而且學習單上的大量“留白”能迫使學生自己勾連舊知、重整思維。可以說,“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能更大程度地遵循學生發展的規律,從而讓師生共同確立學習目標,“以學定教”。這就不再是教師在辦公室電腦前根據教參從“上帝視角”出發“一廂情愿”地制定“教學目標”,而是由“俯視”轉換到“平視”的“學習目標”,師生雙方都清楚“往哪里去”。
學生由兒童期至青年初期,主要從事基本的學習技能、對周圍環境的推理判斷能力、參加集體活動和處理人際關系等社會技能的發展。告別“上帝視角”的“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能讓初中學生在喚醒舊知、概括歸納中進行推理判斷;在“自我補償”與“同伴互助補償”中獲得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阿德勒補償理論提醒我們,不管何種方式的補償都是強調激發人的意識來發揮人的能動性,最終的作用都落在心理上。為此,“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運用,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知識及相關能力,更是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
值得關注的是,使用“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要注意“兩時”。其一,“時空性”。須知所謂的“前”是相對的概念,以語文學科為例,不強求在單元學習之前或課前五分鐘,而是根據文本特征,靈活鑲嵌在某一知識點的學習“前”,不要用規定動作與固化模式破壞語文課整體美感與思維生成。其次,“適時性”。每一節語文課都會有相關的知識勾連與遷移,但并不強求每一節都要用到“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而是基于學情強調適時與適切。
路標,是指示道路情況的標志。沿著它,我們可以到達目的地。在設計“前置性補償學習單”時,既然已拒絕了“上帝視角”,那么教師的補償引領作用又如何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設置“路標”,在其導向之下給予“留白”,給學生留下勾連舊知及重整思維的空間,還學生自我“定制”專屬VIP學習單的權利。
以七上自讀課文《雨的四季》與七下作文指導課《細節描寫》為例,筆者在學習單的設計上進行了調整,從立足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知識前置”到以“思維能力提升點”為路標。教師在“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設計中的角色定位發生轉變,而課堂也于無聲處轉型。
示例一:《雨的四季》前置性補償學習單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文字中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2.處理好朗讀中的重音、停連,更好地傳達文字中包含的意蘊和情感。
3.通過朗讀、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及調動多種感官、全方位描寫的妙處。
【學習準備】
朗讀是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之一!我讀了課文_______遍,其中大聲朗讀了_______遍。
【詞語積累】
1.能讀準下列字音、書寫下列詞語、懂得詞語的意思。
粗獷( ) 睫毛( ) 靜謐( )
蒞( )臨 吝( )嗇( ) 干sè( )
池畦( ) 咄( )咄逼人
淅( )瀝( ) 高邈( )
2.哪些情況可運用以上的詞語?選擇其中五個“連詞成段”。
【學習任務一】
知識前置:朱自清《春》中的“春雨“是怎樣的性情?
請從本課找出你認為最能形容雨在不同季節的性情的詞語。
春雨____________夏雨___________秋雨____________冬雨____________
【學習任務二】
知識前置:聽喜馬拉雅FM林杉聲音雜志《好》,提前感受朗讀的美妙。
請從課文2~5小節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一種聲音、一種氣息、一種氣氛或一種感覺。
1.有感情地讀一讀。
2.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朗讀小提示:
在朗讀中,你可以想象文字描繪的情景,揣摩一下整個句子包含怎樣的感情。思考哪些詞需要重讀、稍作停頓,運用怎樣的語調、語速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
示例:
我最喜歡的一個畫面: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表示重音)
我這樣讀的原因是:“明亮的眼睛”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春天的樹當作人來寫,我覺得這個短語最能表現出春天帶給人的純凈的感覺和靈動的氣息,特別巧妙,所以我重讀。整個句子我會用輕快的語調讀出春天的蘇醒給人帶來的驚喜的感覺。
我最喜歡的__________(一個畫面、一種聲音、一種氣息、一種氣氛、一種感覺)是:______
我這樣朗讀的原因是:________
此時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設計,立足于“知識前置”。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到前置補償的學習單,所以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及單元知識體系,幾乎是“手把手”地攙扶補償。這樣做有其合理性,但筆者產生了疑惑,心理學上“補償”過度是會產生反作用的,教師此時的角色定位是不是成了“牽引器”?會不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心理依賴?經過一學期的實踐,筆者在第二學期對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進行了修正與調整,如下:
示例二:《抓住細節》前置性補償學習單——七(下)第三單元作文指導
本節課思維能力提升點:抓住細節、緊扣中心展開描寫。
【補償】
學生習作:
櫻花開,許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游客太多了,在人群中前進起來非常困難,但要回去,更是難如登天。看櫻花的人都很開心,這時一只貓跳到了樹上,引得游客紛紛拿出手機拍了張照。
1.你的點評是什么?
2.你覺得什么是細節描寫?
3.結合教材知識短文,勾畫出細節描寫的概念,與你的概括相比對,你有何新的發現?
4.同伴互助:可以與哪些課文相鏈接?嘗試歸納細節描寫的分類及其作用。
5.同伴互助:還有哪些“抓住細節、緊扣中心展開描寫”的建議?
【補充】
選擇“感慨被人群圍觀時貓的淡定”這個角度寫一段話,要求緊扣中心展開細節描寫。
調整后的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外在形式得以簡化,內容上不再貪多求全,更體現“低起點、緩坡度、小步走、勤反饋”的原則。圍繞著思維提升點,給學生更為充足的思考空間;強調自我補償及同伴互助補償,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及推理判斷、與人交往能力均得以提升,自信的心理品質也得到鍛煉。教師不再是“牽引器”而是“路標設定者”,課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在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使用情況調查的數據分析中,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樂于接受并有自己的想法。這為筆者堅持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教學及學習單的使用增加信心并明確方向。
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使用情況調查
1.你覺得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有必要嗎?說說你的理由。
2.上下學期兩種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形式你更喜歡哪一種?
3.在使用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之后,你有何進步?
4.就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你有何建議?
本校169名七年級學生參與了調研,筆者最終收回168張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1%的學生贊同使用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認為可以找到自己知識的缺漏,“會變得更聰明”,有3名學生認為增加了一定的課業負擔。77.5%的同學喜歡下學期的學習單,因為它能“強迫自己動腦筋”,同伴互助能“取長補短”,也有少部分同學喜歡上學期的學習單,因為“比較省力”。對于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建議集中體現在:增加學習單的使用次數;具體設計某一課學習單時,要區分“課前”和“課中”知識點;增加課上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互助;學習單的排版可以更活潑,可配上一定的插圖等。
語文學科“前置性補償學習單”的使用,能讓學生在路標的導向下,與同學及教師對話,在語言交際中強調知識的勾連、思維的整合,而且基于這種學情的對話更具有整體性,學生的知識與心理都得以關注及補償。由此可見,“前置性補償學習單”能強化學習者在學習中的優先地位,在彌補知識缺漏的同時能培養良好的學習與思維習慣,發展長處與優勢,培養自信與自省的素養,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及學習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