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 王瀛玥
“變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變換各種數學學習材料的非本質特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在數學核心素養的理念導向下,變式在數學教學,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廣泛。變式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例題變式,一類是練習變式,前者在形成數學概念時進行,后者在鞏固知識時進行。經歷了變式教學的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好,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數學素養得到了提升。
新授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例題教學,學生在進行例題的學習時,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第一印象。教師在對例題變式時,所學知識的本質并不改變,只改變所學知識的呈現方式,對例題的條件、情境進行變式,此變式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第一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認識平均數》這一課中,書本的例題直接出示男生套圈和女生套圈的兩幅條形統計圖,學生在看了這兩幅圖后,直接就想求平均數,少了對比,少了沖突。于是筆者對例題進行了部分變式:
教師出示兩幅男女生套圈次數相等的統計圖,讓學生說說男生和女生誰套得準一些。學生皆說可以通過求總個數來比較。教師再出示書本中的例題,讓學生分別算算男、女生套圈的總個數,進而宣布女生套得準一些。
生1:這么比不公平。
生2:他們的總人數不同,不能比總個數。
師:那比什么呢?
生1:比平均每人投中幾個。
生2:比平均數。
……
教師在教學中創造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積極地、主動地想到用平均數去解決,這應該是教育的最佳境界。在這里,筆者對例題稍稍進行了部分變式,故意設置了一個套讓學生去鉆,這里人數相等和人數不等的兩種統計圖,比較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學生在前一幅圖比較總個數的情況下,在解決第二幅圖時產生了沖突,有了沖突,學生就進入一種活躍的狀態,他們能主動地產生學習的需要和動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為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再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學,例題是一幅學生玩耍的靜態圖,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讓他們產生數數統計的策略,想不到用符號統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于是筆者將靜態例題進行了變式:
教師以游戲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記錄課件中掉下的三角形、圓形和五角星的個數,掉下的速度由慢到快。
學生由于記錄的方法不同,圖形下落的速度又太快,答案也各不相同。
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記錄方法,學生們暢所欲言,有數數的,有畫圖形的,有劃橫線的,有打勾的。
師:接下來就用你喜歡的方法再記錄一次。
學生大多選擇打勾的方法記錄,少部分用了寫頓號的方法記錄,發現果真能記得準確。
師總結:用簡單的符號來記錄,又快又準確。
如果用了靜態圖,學生無法感知符號記錄的優勢,而動態游戲的呈現與生活中的統計相統一。眾所周知,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之一,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數圖形的游戲來展開教學,學生更容易產生興趣,并在游戲中思考原因,找到最佳策略。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教師在教學中對練習進行變式,就是抓住了思維訓練這一條主線,使學生在練習時產生思考需求,從而積極主動地從不同途徑去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如蘇教版四上《認識平均數》的課堂練習中,練習的原題是求三根彩帶的平均長度,筆者以闖關形式對這道練習進行了如下變式:
教師操作課件,形象地出現13厘米、20厘米、12厘米長的3根彩帶,請學生上黑板畫出平均長度的大概位置,并說明理由。學生認為平均長度在比12厘米稍多的位置。教師組織大家計算驗證。
教師繼續操作,留有原先平均長度14厘米的標記,將10厘米的紅彩帶變長為13厘米,再讓學生猜測。學生看圖的變化,認為平均長度會比原來長,幾個學生認為比原來長1厘米。教師繼續組織學生驗證,果真如此。
教師再次操作,先回到例題圖,再將12厘米的黃彩帶縮短到9厘米。請學生說說哪里變了,平均長度會是多少。學生大多能猜出平均長度是13厘米。
師總結:平均數很敏感,任何一個數據的“風吹草動”都會使它發生變化。
《認識平均數》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些簡單數據的平均數外,還要使學生能夠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在組數中,一個量的變化就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化,這和以后要學習的中位數以及眾數是不同的。教師對練習題進行了拓展性的變式,使學生通過形象的畫線和觀察,在兩道類似的變式中了解了這一點,甚至能得出變化的量除以數量就是平均數所變化的量。至此,對于平均數的概念,學生才是真正內化了。
總之,變式教學是我們數學課堂的重要特征之一。數學中的變式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怎樣進行好的變式,怎樣引導學生在變與不變中發現知識的本質,探索變化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吃透教材,了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的本質,合理變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富有情趣,豐富多彩,幫助學生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