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 嵇 瑤
對于數學而言,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思維的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始,設計的數學問題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據此,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以有效的問題來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創造出適合本班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認真學習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專念學習力”的提升,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那么,為了促進學生“專念學習力”的提升,我們應設計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才能有效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呢?現筆者就此談談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數學課堂中的問題應從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考慮。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明確問題的目標是什么?是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激發他們進行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還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究,讓他們清楚地表述數學思考的過程與結果,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實踐也證明:只有明確問題設計的目的,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才能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真正的數學思考,促進他們“專念學習力”的提升。
為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為了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我們設計的問題應該接近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務實參與到解決問題活動中去。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圖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拼成的圖形面積怎么計算?它與原來梯形的面積是什么關系?如何求出一個梯形的面積?這樣的問題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入手,啟發學生回顧舊知識,利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建立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總結、概括得出結論,符合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為他們提供探究、合作、交往、互動的時空,為他們創設進行思維創造的平臺,讓他們不但獲得知識,而且還發展他們的數學思想,促進了他們 “專念學習力”的提升。
就小學數學知識而言,那些難度大的、有一定深度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學習感到困難的,我們可以采取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化難為易的方法,把一些復雜的、比較難的數學問題設計為有層次、有坡度的題組,以降低問題的難度,便于引發學生的思考;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求知欲望都能得到滿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收獲的快樂,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如筆者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這樣一些拾級而上的問題:
1.判斷:下面的圖形是角嗎?(是的畫“√”,不是的畫“×”)為什么?(圖略)
2.五角星,你看見過嗎?你發現五角星上的角了嗎?看一看、數一數共有多少個角?
3.你能用兩根小棒組成一個角嗎?
4.用兩根小棒能不能組成更多的角呢?
5.你能用3根小棒擺出哪些圖形?擺擺看,數一數有幾個角?
這樣的問題設計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從基礎到變式的思路逐步展開:首先從角的基礎練習開始,慢慢提升學生對角的認識,再讓他們各自獨立地數一數五角星中角的個數,使他們進一步去感知角的特點和生活中角的存在;最后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動手實踐,也就是讓他們擺放、探究和交流,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還幫助他們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本題組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步登上新臺階,這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專念學習力”的提升。
“探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生命線”,凡是經過學生自己努力探究得到的知識,他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難忘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數學問題一定要有探究性,我們應善于發現,善于利用原有問題的價值,對原有的問題進行拓展和延伸,拓寬學生的數學思路和知識視野。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讓學生探究:
1.擺1個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擺2個三角形需要用5根小棒,擺3個三角形需要用7根小棒,那么擺8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2.擺n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你是怎么想的?
3.如果有81根小棒,可以擺多少個三角形呢?
學生在這個探究活動中,他們親歷了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接觸到在解決問題時用字母表示數,知道了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的原因,由此他們還能理解一個問題是如何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一個結論又是怎么探究得到的,這個結論又該怎么應用的。通過這樣的問題訓練,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數學知識 “從薄變厚”,再“從厚變薄”的一種互通、演變的過程,從長遠看,將有效地促進學生“專念學習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為了真正提升學生“專念學習力”,我們就必須注意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使我們設計的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實踐性、層次性,能讓學生主動進行數學探究、數學思考,切實促進他們數學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