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大埠中心小學 陳 云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常會發現,學生只要一出現錯誤,老師就十分厭倦,并會大聲斥責學生,導致學生在課堂中變得唯唯諾諾,害怕出現錯誤。此教學過程中容易將學生的好奇、求知及糾正等欲望扼殺掉,使得學生的數學錯題積累得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徹底放棄學習。老師要明確學生之所以出現錯誤,說明努力去做了,老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些錯例,挖掘出更深入的價值,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制造錯誤,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合理的對比、分析與討論,這樣的措施能逐漸培養學生進行反思的意識與能力,能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與應用,能循序漸進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批判意識,促使學生內心出現不平衡心理,并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找到平衡的支點。比如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借助學生自主生成的錯誤,引導學生主動走入學習的誤區之中,這樣學生課堂中生成的結論必然是錯誤的,因為學生對于知識點并沒有透徹地理解與內化,此時老師需要明白一點,即不能著急對學生進行否定,從而進入主題教學中,而是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得出的結論進行多種方式的驗證,讓學生在驗證中自己明確此結論是否正確。這樣由學生自主進入誤區、得出結論及反復驗證的過程,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有效性的提升。學生做對題是一種進步,當然,做錯題也是一種明顯的進步,它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明白此種做法沒有可行性,從而幫助學生重新構建認知結構。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老師可以將學生的錯誤生成當成是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成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錯誤是正確的重要前提,并且是通向成功的最佳階梯,有時也會是學生碰撞中創新火苗的最佳途徑。實際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從傳統的錯題思想觀念中走出來,積極把握住學生的錯誤處,對錯誤進行創造性的對待及利用,使學生在認識、糾正錯誤的同時,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要始終堅持“寧要真實的缺憾,不要虛假的完美”的原則,這樣才能真正將錯誤演變成為課堂高效進行的最亮麗風景線。比如在學習《四邊形》的相關內容時,課初老師可以展示8個圖形,讓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分別區分出來,一位學生勇敢地站了起來進行了回答,但是此學生的回答和老師預設的要求并不符合,因為他只將平行四邊形這一種圖形區分了出來。此時,老師可以先讓回答問題的同學坐下,看其他同學是否能正確回答,其他同學順利幫助此學生完整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此時老師再向之前回答的學生提問時,此學生顯得悶悶不樂,好像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而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夸大其詞的鼓勵,使他重拾信心。
老師可以繼續出示電子圖上的四幅圖形,給予學生繼續分辨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機會,此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做出了非常正確的回答:1、2、4號圖形是梯形。老師可以借機問:為什么呢?此學生響亮地回答:因為這三個圖形都只有一組對邊平行。此回答完畢后,老師帶動著全班學生給其進行鼓掌,這鼓掌的意義是非常多的,是給開始回答錯誤的學生的,也是給老師的,因為老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了最合理的處理,并使學生收獲到了自信。
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學習資源。此錯誤沒有自己或同伴之分,這些錯誤都是令學生展示思維風采的最佳時機,當錯誤暴露無遺時,學生才能實現最終的“吃一塹長一智”的目的。老師可以展示兩道相似題的解決過程,如與工作效率相關的數學題:一個水池甲水管單獨工作要8小時完成,那么甲水管的工作效率應該是1÷8=1/8,乙水管單獨工作要12個小時,乙水管的工作效率是1÷12=1/12,那么兩個水管合作的效率應該是1÷(1/8+1/12)。再出示對比的題目:打煤球,甲單獨打要1/2小時完成,乙單獨打要1/3小時完成,甲的工作效率就是1÷1/2=2,并非是1/2,乙的工作效率就是1÷1/3=3,并非是1/3,要求兩人合作需要多少小時完成,則是1÷(2+3)=1/5(小時)。此種充分暴露錯誤的方式,能促使學生真正從錯誤的解題中走處理,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錯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錯例和學生息息相關,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必然是學生熱情學習、思維與糾正的最佳方式,會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