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柴灣小學 陳大蘭
“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獨特的世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遵循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把握、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在集體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促進學生獨特體驗的生成: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世上沒有任何兩粒沙子是一樣的,也沒有任何兩片相同的樹葉。”這句話恰到好處地證明了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千差萬別的。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時刻有學生,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達到以生為本的教育境界。在教學中,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既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分析研究造成家庭、社會、歷史差異的各種原因,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達到不同的教育目的。
例如五年級《奇妙的圖形密鋪》中第三個活動“欣賞與設計”,我設計了一個“再次動手,感悟密鋪特征”的活動。活動時,先欣賞各種美麗的密鋪圖案,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不同的圖形密鋪而成的,可以是規則的圖形,也可以是不規則的圖形。接著學生自主活動,有的借助彩筆在方格紙上畫一畫;有的借助身邊的學具擺一擺;有的上網查閱,了解更多的圖形密鋪知識,充實自己;有的電腦高手利用電腦軟件創作奇妙的圖形密鋪,再上傳到數字平臺,大家互相學習、交流、評價,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設計注意了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雖然“活動單導學模式”以學生活動為主,但設疑啟思、點撥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恰當的提問、有效的點撥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而沒有針對性的發問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一種“唯恐問我”的畏懼心理。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地位,認真考慮哪些問題適合學習稍微落后一點的孩子回答,哪些問題又可以通過“架橋”“鋪路”,讓中等生回答,哪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開拓思維,讓優等生回答。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參與學習、表現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真正做到從內心喜歡學習數學。
如教學五年級《探索圖形覆蓋現象中的規律》時,在“分析比較,發現規律”這一活動的點撥提升環節,我精心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四個問題:
1.為什么平移了8次,卻得到9個不同的和?
2.和的個數與哪些因素有關?
3.不管是用平移的方法,還是用列舉的方法找不同和的個數,都要注意什么?
4.平移和列舉這兩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更加簡便?為什么?
這四個問題我分別請了班上不同層次的孩子回答,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滿足,個性在活動的課堂中得到優化。
在課堂提問中,還要注意對答錯問題的情況因勢利導,讓其他學生幫助糾錯,增加其他層次學生學習的機會。同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評估,也要在情感激勵上給予分層對待,當學生做出圓滿的、富有創造性的、有獨到見解的回答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于質量不高的回答,則用“好的”“嗯”“是嗎”等詞語來表明還不完全正確,尚有討論的余地;對不能做出答案或回答有錯誤的,則投出期待的眼神,說:“請先坐下,聽聽別人的意見,好嗎?”其他同學回答后,再次請前者重復一遍,讓其加深印象。這樣做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學大膽答問,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的自信心。
數學教學中,評價是杠桿,具有導向作用。如今的課堂評價不再只是甄別和選拔,而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這就注定評價沒有一個鑄就的模式。因此,評價學生時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分層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閃光點,及時肯定點滴進步,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
在課堂上,我們更要善于為學生創造自我展示的機會,激勵學生互相評價,激活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從而達到愿學、樂學的境界。首先,激勵性語言貫穿課堂始終,給學生以肯定;其次,利用錯題,為細心的學生創造糾錯、評價機會;再次,一題多解,使優等生出奇制勝;最后,比賽,評價每一位學生。不斷堅持,一定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語言能力、數理智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之,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我們一定要努力創造適合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注重孩子個性的發展,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張揚,讓數學課堂變得更高效、更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