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山腰中心小學 莊月瓊
古往今來,數學思想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成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智力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要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就會使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就會使“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就會激勵學生們更加熱愛數學,主動地學習數學。在二十幾年來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更深切地體會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對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深遠意義。下面,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談談個人的一些經驗做法,以求共勉。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數學課能以學生事例作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學生將會提高學習興趣,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例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們快樂的事情,面對低年級的小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春游了,你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到商店去買吃的!”于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設計著方案,計算著錢數,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當春游購物方案設計在孩子們的興奮之中落下帷幕時,老師做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你們為春游購物做出了不同方案的選擇,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數學’!”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又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用多媒體演示三個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的輪胎(圓形、方形、橢圓形)的自行車賽跑的情景。同學們興趣十足地猜著誰能拿第一,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爭論達成共識。學生從鮮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圓的中心就是圓心。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鮮活的生活情景,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生活知識。
“數學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實踐所證實了的,這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這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生活情景,采擷生活實例,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捕捉數學信息。
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數學融為一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應用了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百分數時,教師事先組織學生注意看報、看電視,搜集具有現實意義的關于百分數的數據,從學生收集的素材中認識百分數的意義,學習百分數的知識。這時學生學習到的關于百分數的知識是從生活實際中得到的,當再現生活實際中有關的情境時,學生就會產生用百分數解決情境中的數學問題的欲望。數學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在“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外向課內匯集”這樣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學生在主動探求數學問題的同時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應熱情地牽著孩子們的手,正確引導孩子體會數學所展示的奇妙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從中受到情感熏陶,達到優化生活、熱愛生活的目的。
正如吳正憲老師所說:數學如同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處處充滿著美。如在數學中一幅幅嚴謹的知識網絡圖、一道道絕妙的算式、一組組有趣的關系式,這些都是數學家心靈智慧所迸發出的和諧、莊嚴、永恒的美。我們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數學知識內在的魅力、潛在的美,真誠地牽起孩子們的手,和他們一道躍進充滿智慧魅力的樂園,盡情領略、享受數學中的美。如在教學數學圖形的對稱性時,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具有對稱性的實物,感受數學的對稱美。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用媒體展示一臺臺大吊車,展示美麗、雄偉的楊浦大橋,讓學生感受圖形的神奇與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看到生活的精彩與人類的智慧,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留心學生的生活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范圍,記錄學生的生活資料,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把這些活生生的生活內容移進課堂,讓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培養數學興趣,提高學生用數學審視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成功的數學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