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汪玉娟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在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創新教學策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將課堂導入演繹得更加精彩,讓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和有趣味。這樣一來,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麻木地接受知識,不會靈活運用。小學生性格比較膽小,基礎較差,學習數學比較吃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帶領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千米》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在課堂上,我為學生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我們學習過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呢?”我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對話,讓學生們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相關長度單位,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紛紛回答:“1毫米、1厘米、1米。”同時,我又問學生們:“你們能比劃出相應的長度嗎?”然后,教師給學生們充分感知數學長度的時間,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手動比劃出長度。學生們在比劃完相應的長度后,我對學生們又繼續引導:你們知道米的符號與讀寫方法嗎?教師要給學生們回憶的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們發言,多用些“不著急、慢慢來、你可以的”等詞語來平和學生的學習情緒。帶領學生們初步感知長度單位后,我為學生們引入了“千米”這個計量單位,激發了學生們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促進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啟發性地提問學生,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還能使課堂充滿歡樂。
對于學生來說,愛聽故事是他們的興趣,將故事導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動力。因此,教師應優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動力,還能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年、月、日》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在課前備課階段,我就為學生們準備好有關本節課情境導入的內容:“在古代,其實是沒有年、月、日這個時間分配的,是盤古開天辟地,使天與地分開,于是才有了黎明和黑暗,人們開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學生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好奇盤古為什么要開天辟地,我為學生賣了個關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我繼續為學生們引導:“古代人一般用水滴的滴漏來記錄時間,你們知道我們現在用什么記錄時間嗎?”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學生們紛紛回答:“日歷。”我又問:“對于年、月、日,你們有什么了解嗎?”我把學生們所說的內容記錄在黑板上:一年有365天,有12個月等。在學生們發言的時候,我讓學生們說出月份具體的天數,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學生們生活化學習數學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將故事引用到數學課堂上,采用故事的教學方法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不能對故事有偏見,認為它是消耗學生時間的不利娛樂,教師應把它引到課堂上來,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數學的應用無處不在,但數學知識較為復雜,學生們的邏輯思維還不是很成熟,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們理解吸收,使學生們對數學知識有具體的了解,這樣一來,學生們在活動中可以更好地發展。
比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內容時,首先,我帶領學生們回顧之前學習過的分數相關的知識,以復習舊知識的形式導入新課,上一節課帶領學生們認識了幾分之幾,并問:“除了二分之一,你們還想認識幾分之幾呢?”我把學生們想要認識的板書記錄在黑板上,接下來,我為學生們布置了實踐操作任務:讓學生們準備一張圓形的紙,折一折,并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幾涂上顏色。學生們紛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我按班級座位順序,讓學生們進行匯報,展示自己的作品。
由此可見,教師要讓學生們在實踐操作中觀察、學習數學,因此,教師要靈活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再對學生們進行點評,這樣學生們才能在課堂上真正放飛自我。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豐富課堂內容,優化課堂導入,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們的素養,數學課堂也能有效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