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娟 (惠州市第九中學 廣東惠州 516001)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生物學概念的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根據近年來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由于很多生物實驗材料不可再利用,購買成本高,加重了學校的經濟負擔,導致有些學校不愿意購買生物實驗材料,最終,教師只能選擇放棄一些實驗。只要教師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就有很多經濟而效果好的實驗材料,如白蘿卜就可以做為很多實驗的實驗材料。
通過筆者多年組織學生完成該實驗的實踐經驗,如果完全依據教材來開展該實驗,組織起來不方便,原因有以下:材料的準備環節比較繁瑣,瓊脂塊制取過程較為麻煩;在制作瓊脂塊的過程中,器皿必須十分潔凈,不能有任何的污染,否則容易引起瓊脂塊變色,造成實驗的失敗;瓊脂比較貴,成本高;實驗存在安全隱患,氫氧化鈉屬強堿,具有極強的腐蝕性。由此,設計出一個操作更簡便、材料更易得的實驗來替代教材原來的實驗。筆者通過對土豆、豆腐、涼粉、生的白蘿卜、煮熟的白蘿卜等材料進行對比,發現煮熟的白蘿卜是理想的實驗材料。用煮熟的白蘿卜代替酚酞瓊脂塊,紅墨水代替氫氧化鈉溶液,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觀察到實驗結果。
將白蘿卜切成條,分別放入清水和質量分數為20%的鹽水中一段時間后再取出學生感受白蘿卜的軟硬度,判斷出蘿卜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教師還可以將白蘿卜掏空,然后分別將10 mL清水和10 mL的鹽水倒入蘿卜洞中。一段時間后,倒出里面的液體,對比倒出的液體量,要求學生判斷蘿卜吸水或失水現象。
教材中的實驗是利用蛋清做實驗材料,既不經濟,也不簡便。經過反復實驗,采用白蘿卜代替蛋白做實驗材料,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稱取50 g蘿卜洗凈切塊,加水30 mL,放入粉碎機粉碎,將勻漿用紗布過濾,向經紗布過濾的得到的濾液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直至沉淀析出,用濾紙過濾。將濾紙上的沉淀物放入試管中,加入1 mL蒸餾水,振蕩均勻,加入雙縮脲試劑,溶液呈現紫色,說明有蛋白質的存在。
經過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礦泉水瓶可以作為很多實驗的實驗裝置。
教材中所設置該實驗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實驗裝置復雜,要求密封,操作不便;實驗所用的氫氧化鈉具有強腐蝕性,存在安全隱患。針對以上問題,經過多次實驗,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筆者摸索出了一些效果明顯、簡單易行的實驗改進方法。具體改進如下:利用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變成紅色且顏色變化可逆的原理,通過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來判斷是否進行光合作用,并且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實驗材料為:3個礦泉水瓶(550 mL)、蜈蚣草、石蕊溶液、大燒杯(1 000 mL)1個、光源(60 W的LED燈)。實驗步驟和現象為:①三個礦泉水瓶貼上標簽A、B、C。A瓶內加入300 mL紫色石蕊試劑,不吹入二氧化碳;B、C瓶各加入300 mL紫色石蕊試劑,都吹入二氧化碳。②A、B瓶各放入等量的蜈蚣草,C瓶不放,然后放在LED燈下光照。③10 min后,可以觀察到有明顯的氣泡產生,20 min后,B瓶內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為紫色,其他瓶中顏色沒有發生改變。
改進后節約了實驗時間,可在一個課時內完成;礦泉水瓶可以廢物利用,經濟環保,石蕊試劑是實驗室常用的指示劑,操作簡單易行,極大了激發了學生的動手熱情;實驗現象易觀察,學生可以直接觀察水體的顏色、有無氣泡產生;反應速率可調控,可以直接調控水溫和光照強度;LED燈照射可以避免天氣的影響。由于材料易得,演示實驗就可以改為分組實驗。
筆者將實驗裝置放置一晚上,第二天發現,B瓶內的石蕊試劑又變回紅色了。教師展示實驗結果,學生非常驚訝,這給后來學習呼吸作用做了很好的鋪墊。
以上實驗繼續光照2~3 h,由于張力的作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會讓擠扁的礦泉水瓶恢復原狀,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有無氧氣產生。
北師大版這兩個演示實驗操作起來需要廣口瓶、試管、棉花、漏斗、燒杯等器材。該裝置實驗時采用灌水排氣法,會出現以下問題: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棉花塞若密封不嚴,容易漏氣,導致瓶內二氧化碳的濃度降低,實驗效果不明顯;裝置不能連續使用,不能在短時間內重復演示該實驗,無法保證平行班的開課,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費了實驗材料。教師同樣可以應用礦泉水瓶,在礦泉水瓶瓶蓋用燒紅的解剖針扎一個口,將吸管插在蓋子上,然后夾住出氣口的一端,用蠟密封蓋子上的空隙。改進后的實驗裝置簡單,氣密性好,且實驗器材來源于生活、容易取得,組裝簡潔、易操作,并使學生覺得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可用來做探究實驗。
通過不同程度的改進,很多演示實驗都可以改為分組實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于普通中學而言,實驗室非常有限,筆者所任教學校只有一間生物實驗室。20個教學班級如果都要在實驗室開展實驗幾乎不可能,因此筆者將實驗室搬入了教室。分組學習時,在教室里也能很好地開展實驗,并且只要器材不太多,教師能夠更好地控制課堂紀律,也不需要考慮協調實驗室的問題。
微課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思想相互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以短小的視頻將順暢地展現出來,微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教學的發展與改革,推動學生加強個性化學習,構建更加完善的生物學習資源。利用好微課,教師甚至可以將實驗室搬到每個學生的家里,使家長一起參與實驗操作。在學生學習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生物體的結構層次”“解剖觀察雞翅”的活動時,筆者先錄制好實驗微課,然后通過家長群將微課視頻發給家長,讓學生和家長先通過微課學習實驗操作,再一起解剖雞翅,家長通過拍照或拍攝視頻反饋作業情況。
在學生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之前,筆者提前2周讓學生選擇任何自己喜歡的種子,并使種子萌發。學生每天觀察拍照,上課時將他們的成果帶入課堂。有的種子萌發了,有的沒有,有的萌發快,有的萌發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得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內部和外部條件。
很多教師抱怨,學校的實驗室過于簡單或沒有實驗室。其實這沒有關系,實驗場所可以靈活多樣,生物角、生物園,農田、山林、江河湖海、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都可以用來做生物學實踐活動的實驗室。同時,生物實驗材料可以通過師生動手來解決,尋找替代材料。只要教師處處留心,初中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另外,教師抱怨課程緊,沒有時間開展實驗活動。其實,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興趣活動。如,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制作酒釀,觀察螞蟻等昆蟲并完成觀察記錄,完成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報告,給校園的植物掛標識牌,給家庭成員和學校同學測血型和量血壓。這些都是很好的課外興趣活動項目,都有利于將生物課程中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如果教師長期堅持,也許還可以開發成有特點的校本課程系列。
總之,生物學教師應該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隨處可見的、豐富的生物資源,想方設法開足實驗課,改進實驗方法,加強實驗教學,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努力培養出既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嫻熟動手能力全面發展的社會合格人才。